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第二语言语音范畴习得理论模型简介 | 第10-12页 |
1.2.1 知觉同化模型(PAM) | 第10-11页 |
1.2.2 言语学习模型(SLM) | 第11-12页 |
1.3 实验介绍 | 第12-13页 |
1.3.1 知觉同化实验 | 第12页 |
1.3.2 知觉区分实验 | 第12-1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1 感知角度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2 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习得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汉英辅音系统对比及习得现状 | 第17-21页 |
2.1 汉英辅音系统对比 | 第17-19页 |
2.1.1 汉语辅音系统 | 第17页 |
2.1.2 英语辅音系统 | 第17-18页 |
2.1.3 汉英辅音系统对比 | 第18-19页 |
2.2 美国汉语学习者汉语辅音习得偏误现状 | 第19-21页 |
2.2.1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偏误 | 第19-20页 |
2.2.2 舌尖音的偏误 | 第20页 |
2.2.3 舌面音的偏误 | 第20页 |
2.2.4 舌根音的偏误 | 第20-21页 |
三、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知觉同化实验 | 第21-31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3.2.1 被试 | 第21页 |
3.2.2 实验刺激项 | 第21-22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22-2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3-30页 |
3.3.1 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辅音知觉判断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3.2 语音环境(后接元音)在跨语言辅音范畴知觉归类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3.3.3 二语学习时间在跨语言辅音范畴知觉归类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3.4 实验小结 | 第30-31页 |
四、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知觉区分实验 | 第31-41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1-3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4.2.1 被试 | 第32页 |
4.2.2 实验刺激项 | 第32-34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4.2.4 实验测量指标 | 第3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4.3.1 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送气-不送气辅音音节对比的知觉区分 | 第35-37页 |
4.3.2 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辅音对比zh-j、ch-q的知觉区分 | 第37-39页 |
4.3.3 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辅音对比sh-x的知觉区分 | 第39-40页 |
4.4 实验小结 | 第40-41页 |
五、实验结果讨论 | 第41-45页 |
5.1 知觉同化实验讨论 | 第41页 |
5.1.1 关于被试在实验中是否存在知觉归类活动的讨论 | 第41页 |
5.1.2 关于汉语不送气辅音同化问题讨论 | 第41页 |
5.2 知觉区分实验讨论:关于不同语音对比的知觉区分敏感度不同问题 | 第41-42页 |
5.3 总讨论:关于汉语学习时间的长短未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 | 第42-43页 |
5.4 本文小结 | 第43-45页 |
5.4.1 本文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5.4.2 本文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实验一调查问卷 | 第50-51页 |
实验二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