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孝义概况 | 第9页 |
1.1.1 地理人口概况 | 第9页 |
1.1.2 历史沿革 | 第9页 |
1.2 孝义方言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3 方言调查合作人 | 第10-11页 |
1.4 本文所用到的音标符号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重叠式 | 第13-20页 |
2.1 名词重叠式 | 第13-15页 |
2.2 动词重叠式 | 第15-16页 |
2.3 形容词重叠式 | 第16-18页 |
2.4 量词重叠式 | 第18-19页 |
2.5 象声词重叠式 | 第19页 |
2.6 副词重叠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词缀 | 第20-27页 |
3.1 圪 | 第20-21页 |
3.2 子 | 第21-23页 |
3.3 儿 | 第23-24页 |
3.4 忽 | 第24-25页 |
3.5 打 | 第25-26页 |
3.6 卜 | 第26-27页 |
3.7 擦 | 第27页 |
第四章 孝义方言特色词类 | 第27-49页 |
4.1 代词 | 第27-43页 |
4.1.1 人称代词 | 第27-35页 |
4.1.2 指示代词 | 第35-38页 |
4.1.3 疑问代词 | 第38-43页 |
4.2 副词 | 第43-46页 |
4.2.1 可 | 第43-45页 |
4.2.2 兀来、兀来来、这来、这来来 | 第45-46页 |
4.2.3 圪 | 第46页 |
4.2.4 兀底、这底 | 第46页 |
4.3 语气词 | 第46-49页 |
4.3.1 咧 | 第46-47页 |
4.3.2 来 | 第47-48页 |
4.3.3 吧 | 第48页 |
4.3.4 啦 | 第48-49页 |
4.3.5 时 | 第49页 |
4.3.6 哈 | 第49页 |
4.3.7 么 | 第49页 |
第五章 孝义方言的体貌范畴 | 第49-59页 |
5.1 完成体 | 第50-52页 |
5.2 经历体 | 第52-54页 |
5.3 起始体 | 第54-55页 |
5.4 持续体(进行体) | 第55-57页 |
5.5 实现体 | 第57页 |
5.6 动量减小貌 | 第57-58页 |
5.7 随意貌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孝义方言的疑问句 | 第59-64页 |
6.1 特指问 | 第59页 |
6.2 是非问 | 第59-61页 |
6.3 选择问 | 第61页 |
6.4 正反问 | 第61-6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