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 2.SWOT分析法 | 第12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一、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 (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特点 | 第14页 |
| (三)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 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4-15页 |
| 2.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页 |
| 3.比较优势理论 | 第15-17页 |
| 二、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SWOT分析 | 第17-27页 |
| (一)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概述 | 第17-18页 |
| 1.跨境区起点高、推进迅速 | 第17页 |
| 2.跨境区启动快、规划合理 | 第17-18页 |
| (二)优势分析 | 第18-21页 |
| 1.地缘区位优势明显 | 第18-19页 |
| 2.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 第19-20页 |
| 3.经贸合作日益深化 | 第20-21页 |
| 4.人文交往日益密切 | 第21页 |
| (三)劣势分析 | 第21-23页 |
| 1.蒙古国对开展跨境合作有所顾虑 | 第21-22页 |
| 2.水资源匮乏制约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 | 第22页 |
| 3.通道不畅严重制约发展 | 第22-23页 |
| (四)机会 | 第23-25页 |
| 1.“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 第23页 |
| 2.内蒙古积极谋求向北开放为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带来发展机遇 | 第23-24页 |
| 3.蒙古国将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复苏本国经济的重要载体 | 第24-25页 |
| (五)威胁 | 第25-27页 |
| 1.中蒙两国如何处理主权让渡 | 第25页 |
| 2.中蒙双方如何共同管理跨合区 | 第25页 |
| 3.国家战略与地方利益如何有效衔接 | 第25-26页 |
|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 第26-27页 |
| 三、国内外主要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借鉴与启示 | 第27-31页 |
| (一)国外典型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27-28页 |
| 1.上莱茵边境区 | 第27页 |
| 2.马魁拉多工业园区 | 第27-28页 |
| (二)国内典型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28-29页 |
| 1.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 第28-29页 |
| 2.中越红河—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29页 |
| (三)借鉴和启示 | 第29-31页 |
| 四、对策建议 | 第31-37页 |
| (一)推动中蒙实现互联互通 | 第31页 |
| (二)加大对蒙援助力度 | 第31-32页 |
| (三)推动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 第32页 |
|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 (五)创新跨境区内监管模式 | 第33-34页 |
| (六)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 第34页 |
| (七)积极争取各类优惠政策 | 第34-35页 |
| (八)全面加强产业合作 | 第35页 |
| (九)建立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