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严寒地区的划分及特点 | 第16-17页 |
2.2 绿色住宅建筑及其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1 绿色住宅建筑 | 第17页 |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 第17-18页 |
2.3 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2.3.1 全寿命周期评价(LCA)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3.2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评价分析 | 第18-19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43页 |
3.1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 | 第21-22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1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 第21-22页 |
3.2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6页 |
3.2.1 构建决策阶段评价指标 | 第22页 |
3.2.2 构建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3.2.3 构建施工阶段评价指标 | 第24页 |
3.2.4 构建运营阶段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3.2.5 构建废弃阶段评价指标 | 第25-26页 |
3.3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筛选和分析 | 第26-41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26-27页 |
3.3.2 数据筛选和分析 | 第2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3-64页 |
4.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原理 | 第43-44页 |
4.2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44-62页 |
4.2.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58页 |
4.2.2 运用MATLAB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2页 |
4.3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64-82页 |
5.1 辰能·溪树庭院的项目基本情况 | 第64-65页 |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65-67页 |
5.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67-69页 |
5.4 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例进行评价 | 第69-81页 |
5.4.1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第69-76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 第76-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 A 严寒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88-91页 |
附录 B 权重专家调查表 | 第91-93页 |
附录 C 模糊综合评价问卷调查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