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童谣的传播路径及其调控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1. 校园童谣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 第9-10页 |
| 2. 灰/黑色童谣广泛传播亟需调控 | 第10-11页 |
| 3. 校园童谣传播路径的相关研究缺乏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 为校园童谣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 第12-13页 |
| 2. 开拓校园童谣的传播机制的研究 | 第13页 |
| 3. 促进校园童谣德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设计 | 第14-16页 |
| 一、校园童谣及其传播特点 | 第16-22页 |
| (一) 校园童谣传播的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 1. 校园童谣 | 第16-18页 |
| 2. 校园童谣的传播 | 第18-19页 |
| (二) 校园童谣的传播特点 | 第19-22页 |
| 1. 目的性和计划性 | 第19-20页 |
| 2. 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20页 |
| 3. 规定性与自由性 | 第20-21页 |
| 4. 多元性与匿名性 | 第21-22页 |
| 二、校园童谣的传播路径 | 第22-40页 |
| (一) 校园童谣传播的构成要素 | 第23-31页 |
| 1. 人的要素 | 第23-27页 |
| 2. 媒介要素 | 第27-29页 |
| 3. 环境要素 | 第29-31页 |
| (二) 校园童谣的传播渠道 | 第31-32页 |
| 1. 人际传播 | 第31页 |
| 2. 大众传播 | 第31-32页 |
| (三) 校园童谣的具体传播形式 | 第32-40页 |
| 1. 口头传播 | 第32-35页 |
| 2. 文字传播 | 第35-37页 |
| 3. 电子传播 | 第37-40页 |
| 三、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因素 | 第40-47页 |
| (一) 传播者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0-41页 |
| 1. 权威性 | 第40页 |
| 2. 榜样性 | 第40-41页 |
| 3. 接近性 | 第41页 |
| (二) 受众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1-42页 |
| 1. 受众的心理状况影响 | 第41页 |
| 2. 受众的群体心理影响 | 第41-42页 |
| (三) 传播媒介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2-44页 |
| 1. 口耳相传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3页 |
| 2. 书籍报刊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 电子传媒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4页 |
| (四) 传播环境对校园童谣传播的影响 | 第44-47页 |
| 1. 社会经济、政治与校园童谣的传播 | 第44-45页 |
| 2. 社区与校园童谣的传播 | 第45页 |
| 3. 家庭与校园童谣的传播 | 第45-46页 |
| 4. 媒体环境与校园童谣的传播 | 第46-47页 |
| 四、校园童谣传播路径的调控 | 第47-58页 |
| (一) 校园童谣传播的传播者控制 | 第47-50页 |
| 1. 通过家长委员会控制 | 第47-48页 |
| 2. 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控制 | 第48-49页 |
| 3. 通过校园童谣社团控制 | 第49-50页 |
| (二) 校园童谣的传播渠道的控制 | 第50-52页 |
| 1. 人际传播渠道的控制 | 第50-51页 |
| 2. 对于大众传播渠道的控制 | 第51-52页 |
| (三) 校园童谣传播的受众控制 | 第52-54页 |
| 1. 受众(学生)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 | 第52-53页 |
| 2. 受众(学生)对于灰黑色童谣的自觉抵制 | 第53-54页 |
| (四) 校园童谣传播的环境控制 | 第54-55页 |
| 1. 营造有利于弘扬道德主旋律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54页 |
| 2. 社会环境子系统建设 | 第54页 |
| 3. 学校文化建设 | 第54-55页 |
| (五) 校园童谣传播的技术控制 | 第55-58页 |
| 1. 手机短信的技术控制 | 第56页 |
| 2. 网络控制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