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近代以来香港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3-20页 |
(一)殖民教育时期(1842—1984)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1.“公民科”的兴起与更迭 | 第13-14页 |
2.殖民教育时期学校公民教育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二)过渡时期(1985—1996)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情况概述 | 第15-17页 |
1.1985 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颁布 | 第15-16页 |
2.过渡时期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三)《九六指引》颁布及回归以来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情况概述 | 第17-20页 |
1.1996 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颁布 | 第17-18页 |
2.公民教育科的设立 | 第18页 |
3.2001 年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二、香港现行学校公民教育制度特点及推行情况 | 第20-28页 |
(一)教育目标:培育七种首要的价值观和态度 | 第20-21页 |
(二)教育内容:高度生活化的跨学科价值教育 | 第21-23页 |
(三)推行策略:透过生活事件以全方位校本课程推行 | 第23-27页 |
1.两个课堂相得益彰 | 第23-24页 |
2.三个层面互动支撑 | 第24-25页 |
3.四个阶段渐次递进 | 第25-26页 |
4.五个范畴紧密联系 | 第26页 |
5.六种角色共同参与 | 第26-27页 |
(四)评估体系: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 第27-28页 |
1.评估目的 | 第27页 |
2.评核方法 | 第27-28页 |
三、当前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 第28-40页 |
(一)当前学校公民教育面临问题及微观成因 | 第28-32页 |
1.公民政治教育相较于道德教育显现颓势 | 第28-29页 |
2.国民教育受到重视但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 第29-30页 |
3.未成熟的校本课程为公民教育带来阵痛 | 第30-31页 |
4.公民社会与学校公民教育互动存在隐忧 | 第31-32页 |
(二)引致当前学校公民教育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 | 第32-37页 |
1.长期殖民文化惯性导致港人人心回归曲折漫长 | 第33-34页 |
2.特殊区情下多重身份并存造成身份认同复杂化 | 第34-35页 |
3.社会政治化争拗在培养下一代问题上集中爆发 | 第35-37页 |
(三)当前学校公民教育应重点审思的若干关系问题 | 第37-40页 |
1.在“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上,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上的“认同和批判”关系 | 第37-38页 |
2.在“如何开展政治引导”问题上,正确处理策略取向上的“原则和方式”关系 | 第38-39页 |
3.在“怎样提高课程吸引”问题上,正确把握效用取向上的“思想和现实”关系 | 第39-40页 |
四、加强和改善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路径探寻 | 第40-48页 |
(一)政府引导:完善顶层设计和施政导向 | 第40-43页 |
1.编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指引 | 第40-41页 |
2.改善教育总体施政水平和提高政策认受性科学性 | 第41页 |
3.一手抓公民教育一手抓“去殖民化”工作 | 第41-43页 |
(二)学校主建:加强主渠道和新途径建设 | 第43-45页 |
1.坚持突出“公民政治教育”和更好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 | 第43页 |
2.坚持“生活体验式”创新教学与“学科化”传统教学并行不悖的教学策略 | 第43-44页 |
3.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三)社会协同:营造良好氛围和和谐环境 | 第45-48页 |
1.搁下政治争拗共谋经济民生发展 | 第45-46页 |
2.提高居民有序政治参与水平 | 第46-47页 |
3.加强社会化公民教育媒介建设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