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乳及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 第12-19页 |
1.2.1 大肠杆菌O157: H7 | 第14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主要肠毒素 | 第14-16页 |
1.2.3 沙门氏菌属 | 第16-18页 |
1.2.4 单增李斯特菌 | 第18-19页 |
1.3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概述 | 第19-24页 |
1.3.1 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基于DNA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1.3.3 免疫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3.4 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大肠杆菌O157: H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和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4 主要溶液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2.3.1 E. coli O157: H7的纯培养及抗原制备 | 第27-28页 |
2.3.2 免疫流程 | 第28页 |
2.3.3 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效价 | 第28-29页 |
2.3.4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第29-31页 |
2.3.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31页 |
2.3.6 酶标抗体的标记及验证 | 第31-32页 |
2.3.7 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的筛选 | 第32-33页 |
2.3.8 E. coli O157: H7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3页 |
2.3.9 Western-blot研究配对抗体的识别抗原 | 第33-34页 |
2.3.10 E. coli O157: H7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34-3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2.4.1 E. coli O157: H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37页 |
2.4.2 E. coli O157: H7单克隆抗体的配对 | 第37-39页 |
2.4.3 E. coli O157: H7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9-41页 |
2.4.4 E. coli O157: H7配对抗体的识别抗原 | 第41-42页 |
2.4.5 E. coli O157: H7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62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3.2.2 实验仪器和和设备 | 第47页 |
3.2.3 主要溶液 | 第4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3.1 免疫流程 | 第47页 |
3.3.2 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效价 | 第47页 |
3.3.3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第47页 |
3.3.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47页 |
3.3.5 酶标抗体的标记及验证 | 第47页 |
3.3.6 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的筛选 | 第47-48页 |
3.3.7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48页 |
3.3.8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48页 |
3.3.9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多重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48-4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3.4.1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9页 |
3.4.2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单克隆抗体的配对 | 第49-52页 |
3.4.3 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2-56页 |
3.4.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56-57页 |
3.4.5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多重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鼠伤寒沙门氏菌及沙门氏菌属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2-89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2-63页 |
4.2.2 实验仪器和和设备 | 第63页 |
4.2.3 主要溶液 | 第6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3-67页 |
4.3.1 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的纯化 | 第63-64页 |
4.3.2 鼠伤寒沙门氏菌LPS包被菌体免疫原的制备 | 第64页 |
4.3.3 沙门氏菌LPS完全抗原的合成 | 第64-65页 |
4.3.4 免疫流程 | 第65页 |
4.3.5 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效价 | 第65页 |
4.3.6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第65页 |
4.3.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65页 |
4.3.8 酶标抗体的标记及验证 | 第65页 |
4.3.9 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的筛选 | 第65-66页 |
4.3.10 鼠伤寒沙门氏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6页 |
4.3.11 沙门氏菌属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6页 |
4.3.12 鼠伤寒沙门氏菌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66-67页 |
4.3.13 沙门氏菌属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6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7-87页 |
4.4.1 沙门氏菌鞭毛蛋白、LPS及LPS完全抗原的表征 | 第67-70页 |
4.4.2 鼠伤寒沙门氏菌及沙门氏菌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0-72页 |
4.4.3 鼠伤寒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的配对 | 第72-73页 |
4.4.4 沙门氏菌属单克隆抗体的配对 | 第73-76页 |
4.4.5 鼠伤寒沙门氏菌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76-78页 |
4.4.6 沙门氏菌属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78-81页 |
4.4.7 鼠伤寒沙门氏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1-82页 |
4.4.8 沙门氏菌属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2-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李斯特菌属及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快速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9-111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试剂与仪器 | 第89-90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89-90页 |
5.2.2 实验仪器和和设备 | 第90页 |
5.2.3 主要溶液 | 第9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5.3.1 免疫原的制备 | 第90页 |
5.3.2 免疫流程 | 第90页 |
5.3.3 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效价 | 第90页 |
5.3.4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第90-91页 |
5.3.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91页 |
5.3.6 酶标抗体的标记及验证 | 第91页 |
5.3.7 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的筛选 | 第91页 |
5.3.8 李斯特菌属及单增李斯特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91页 |
5.3.9 李斯特菌属及单增李斯特菌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 第91-92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92-110页 |
5.4.1 P60蛋白及多肽-BSA偶联物的表征 | 第92-93页 |
5.4.2 李斯特菌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93页 |
5.4.3 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93-94页 |
5.4.4 李斯特菌属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筛选 | 第94-96页 |
5.4.5 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的配对及最优配对筛选 | 第96-97页 |
5.4.6 李斯特菌属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97-99页 |
5.4.7 单增李斯特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99-101页 |
5.4.8 李斯特菌属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01-105页 |
5.4.9 单增李斯特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05-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基于金银核壳纳米结构拉曼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 第111-121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试剂与仪器 | 第112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12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1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12-113页 |
6.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12页 |
6.3.2 金纳米粒子表面修饰 4-NTP | 第112页 |
6.3.3 修饰 4-NTP的金纳米粒子表面包裹Ag层 | 第112-113页 |
6.3.4 金银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抗体 | 第113页 |
6.3.5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拉曼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13页 |
6.3.6 拉曼检测肠毒素B的灵敏度及交叉反应 | 第113页 |
6.3.7 牛奶样品检测 | 第113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0页 |
6.4.1 拉曼免疫传感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原理 | 第113-114页 |
6.4.2 具有强拉曼活性金银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14-117页 |
6.4.3 拉曼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检测限和交叉反应 | 第117-119页 |
6.4.4 牛奶样品检测 | 第119-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5页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和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清单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