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控股企业团队激励模式研究--以ZX公司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3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团队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3.2 激励模式与团队激励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团队及团队激励模式研究 | 第16-20页 |
2.1.1 团队 | 第16页 |
2.1.2 团队激励模式 | 第16-19页 |
2.1.3 团队管理者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 第19页 |
2.1.4 团队激励对团队成员绩效的作用 | 第19-20页 |
2.2 国有企业激励及其团队激励模式 | 第20-21页 |
2.2.1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 | 第20-21页 |
2.2.2 国有企业团队激励 | 第21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1-24页 |
2.3.1 文献研究成果借鉴 | 第21-23页 |
2.3.2 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3章 ZX公司发展历程及其团队激励模式演化过程 | 第24-29页 |
3.1 ZX公司的现状与发展经验 | 第24-26页 |
3.1.1 公司现状 | 第24页 |
3.1.2 公司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3.1.3 公司发展经验 | 第25-26页 |
3.2 ZX公司激励模式演化过程 | 第26-27页 |
3.2.1 ZX公司的旧激励模式 | 第26-27页 |
3.2.2 ZX公司的现行团队激励模式 | 第27页 |
3.3 ZX公司旧激励模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3.3.1 ZX公司旧激励模式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3.3.2 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第4章 对标公司激励模式借鉴 | 第29-33页 |
4.1 对标公司激励模式 | 第29-31页 |
4.1.1 GX公司及其激励模式 | 第29页 |
4.1.2 ZH公司及其激励模式 | 第29-30页 |
4.1.3 ZZ公司及其激励模式 | 第30-31页 |
4.2 对标公司激励模式小结 | 第31-33页 |
4.2.1 优势分析 | 第31页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5章 ZX公司团队激励模式选择 | 第33-41页 |
5.1 ZX公司团队激励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5.1.1 团队激励模式指导思想 | 第33页 |
5.1.2 团队激励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5.2 用团队经营效益奖励管理者与团队成员 | 第34-37页 |
5.2.1 台帐与分成核算制 | 第34页 |
5.2.2 费用归属原则 | 第34-35页 |
5.2.3 台帐收入与台帐利润 | 第35页 |
5.2.4 任务指标与基础任务指标 | 第35-36页 |
5.2.5 团队激励薪酬核算与分配原则 | 第36-37页 |
5.2.6 台帐间资金周转规则 | 第37页 |
5.2.7 事业部经营评估机制 | 第37页 |
5.3 用团队绩效考核管理者 | 第37-41页 |
5.3.1 考核指标设计 | 第37-38页 |
5.3.2 考核的实施 | 第38-39页 |
5.3.3 考核结果的应用 | 第39页 |
5.3.4 考核的效果与作用分析 | 第39-41页 |
第6章 团队激励模式的配套措施 | 第41-46页 |
6.1 组织结构 | 第41-43页 |
6.1.1 组织结构设置原则 | 第41页 |
6.1.2 ZX公司的组织结构 | 第41-43页 |
6.1.3 配套管理机制 | 第43页 |
6.2 组织文化 | 第43-46页 |
6.2.1 遵纪守法的文化 | 第43-44页 |
6.2.2 任人唯贤的文化 | 第44页 |
6.2.3、高绩效文化 | 第44页 |
6.2.4、诚信务实的文化 | 第44页 |
6.2.5 协作与沟通的文化 | 第44-4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