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1.3 主要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1 归纳分析法 | 第13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1“战略”概念的发展过程 | 第15页 |
2.2 企业战略的本质及其主要特点 | 第15-17页 |
2.3 国防科技工业含义及其发展特点 | 第17-18页 |
2.4 军民融合的理论回顾及主要内容 | 第18-22页 |
2.4.1 军民融合的理论回顾 | 第18页 |
2.4.2 军转民与军民融合的差异分析 | 第18-19页 |
2.4.3 军民融合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19页 |
2.4.4 军工单位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4.5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 | 第20-22页 |
第3章 HT研究所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22-41页 |
3.1 HT研究所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3.2 HT研究所军民融合战略的SWOT模型分析 | 第24-25页 |
3.3 HT研究所军民融合战略的内因分析 | 第25-26页 |
3.3.1 战略定位的决定因素 | 第25页 |
3.3.2 发展使命的决定因素 | 第25页 |
3.3.3 人才队伍的决定因素 | 第25-26页 |
3.4 HT研究所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第26-30页 |
3.4.1 政治环境 | 第26-28页 |
3.4.2 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3.4.3 社会环境 | 第29-30页 |
3.4.4 技术环境 | 第30页 |
3.5 HT研究所微观外部环境分析 | 第30-33页 |
3.5.1 机会因素 | 第30-32页 |
3.5.2 威胁因素 | 第32-33页 |
3.6 HT研究所外部因素评价 | 第33-35页 |
3.6.1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3-34页 |
3.6.2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基本结论 | 第34-35页 |
3.7 HT研究所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3.7.1 优势因素 | 第35-37页 |
3.7.2 劣势因素 | 第37-38页 |
3.8 HT研究所内部因素评价 | 第38-41页 |
3.8.1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8-40页 |
3.8.2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的基本结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HT研究所军民融合战略选择与分析 | 第41-46页 |
4.1 战略选择分析 | 第41-44页 |
4.1.1 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战略(SO) | 第41-42页 |
4.1.2 内部劣势与外部机会战略(WO) | 第42页 |
4.1.3 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战略(ST) | 第42页 |
4.1.4 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战略(WT) | 第42-44页 |
4.2 HT研究所的战略选择及分析 | 第44-46页 |
第5章 HT研究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标及措施建议 | 第46-52页 |
5.1 实施步骤 | 第46-47页 |
5.1.1 第一阶段 | 第46-47页 |
5.1.2 第二阶段 | 第47页 |
5.2 保障措施 | 第47-50页 |
5.2.1 体制机制调整措施 | 第47-48页 |
5.2.2 技术创新发展措施 | 第48页 |
5.2.3 人力资源优化措施 | 第48-49页 |
5.2.4 市场开发完善措施 | 第49页 |
5.2.5 经营激励机制措施 | 第49-50页 |
5.3 需重点考虑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 第50-52页 |
5.3.1 军品和民品两项主营业务的关系 | 第50页 |
5.3.2 企业和事业两种体制机制的关系 | 第50页 |
5.3.3 计划和市场两类思想认识的关系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