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祥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 第9-11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9-10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10-11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 ·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2 秦德祥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5-31页 |
| ·秦德祥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人文背景 | 第15-18页 |
| ·常州人文地理文化 | 第15-16页 |
| ·当代常州各领域优秀代表人物 | 第16-18页 |
| ·秦德祥音乐教育的经历与实践 | 第18-22页 |
| ·与乐结缘,志趣多怪 | 第18页 |
| ·师从多贤,乃有所成 | 第18-19页 |
| ·力求上达,荆棘坎坷 | 第19-22页 |
| ·音乐表演与创作实践 | 第22-26页 |
| ·青年时期——民族乐器演奏 | 第22-23页 |
| ·中年时期——音乐作品创作 | 第23-26页 |
| ·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26-31页 |
| ·壮年时期——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 ·老年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 | 第27-28页 |
| ·音乐讲座,传道授业 | 第28-31页 |
| 3 秦德祥的音乐贡献与研究视域 | 第31-43页 |
| ·专业音乐理论的突出贡献 | 第31-35页 |
| ·音乐教学的观念认识 | 第31-32页 |
| ·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的研究 | 第32-33页 |
| ·中国乐理的研究 | 第33-35页 |
| ·秦德祥对常州吟诵音乐的研究 | 第35-40页 |
| ·常州吟诵之历史源流 | 第35-36页 |
| ·秦德祥与吟诵之渊源 | 第36-37页 |
| ·秦德祥对吟诵之采录 | 第37-39页 |
| ·常州吟诵之特征与发展 | 第39-40页 |
| ·秦德祥对常州天宁梵呗唱诵的研究 | 第40-43页 |
| ·汉传佛教之天宁 | 第40-41页 |
| ·秦德祥与梵呗唱诵 | 第41-43页 |
| 4 秦德祥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3-51页 |
| ·始终如一的音乐实践 | 第43-45页 |
|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45-48页 |
| ·基础音乐教育的情结 | 第45-46页 |
| ·严谨的学术态度 | 第46-48页 |
| ·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录 | 第57-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6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