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研究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的价值 | 第11页 |
·我国青少年的生存质量令人担忧 | 第11-12页 |
·我国青少年亟待接受生死教育 | 第12页 |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实践的缺位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实践价值 | 第18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和功能 | 第21-39页 |
·我国青少年生存问题扫描 | 第21-23页 |
·青少年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 第23-31页 |
·青少年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需要生死教育 | 第23-26页 |
·青少年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亟待进行生死教育 | 第26-29页 |
·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死亡及相关课题的缺失 | 第29-30页 |
·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死亡及相关课题的不可回避性 | 第30-31页 |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与认可 | 第31-33页 |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需求 | 第31-33页 |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认可 | 第33页 |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功能 | 第33-39页 |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个体功能 | 第34-36页 |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理论构建 | 第39-57页 |
·相关概念厘定 | 第39-41页 |
·青少年 | 第39-40页 |
·生死教育 | 第40-41页 |
·搜寻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理论来源 | 第41-50页 |
·死亡学与死亡哲学 | 第42-43页 |
·生死学与生死哲学 | 第43-44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 第44-50页 |
·建构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50-51页 |
·确定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目标 | 第51-52页 |
·选择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内容 | 第52-57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生死教育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第57-65页 |
·国外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57-59页 |
·美国 | 第57-58页 |
·日本 | 第58页 |
·欧洲国家 | 第58-59页 |
·我国台湾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59-60页 |
·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60-62页 |
·来自于家庭中的生死教育 | 第60-61页 |
·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死教育 | 第61页 |
·来自于学校教育中的生死教育 | 第61-62页 |
·其他有关生死教育的尝试 | 第62页 |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62-65页 |
·端正对待生死教育的态度 | 第62-63页 |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 | 第63页 |
·理论为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3页 |
·成立生死教育研究和推进组织机构 | 第63-64页 |
·培训生死教育师资,开发相关课程与教学资源 | 第64页 |
·多种途径推展生死教育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我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实施构想 | 第65-77页 |
·所遵循的原则 | 第65-66页 |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 第65页 |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原则 | 第65-66页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66页 |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66页 |
·可选用的方法 | 第66-68页 |
·应开通的渠道 | 第68-72页 |
·家庭教育 | 第68-69页 |
·社会教育 | 第69页 |
·学校教育 | 第69-72页 |
·需注意的问题 | 第72-77页 |
·改变人们传统观念,获得社会和政府支持 | 第72-73页 |
·把握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真正意涵——“由死观生” | 第73-74页 |
·注重研发青少年生死教育课程和教材 | 第74-75页 |
·加强青少年生死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附录A: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态度调查问卷 | 第83-86页 |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