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回顾 | 第12-1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回顾 | 第12-13页 |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回顾 | 第13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研究回顾 | 第13-14页 |
·产业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互动关系研究回顾 | 第14-15页 |
·当前研究评述 | 第15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研究区域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数据需求与获取途径 | 第18页 |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18-22页 |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2页 |
·可能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本地劳动力 | 第2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3页 |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23-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4-25页 |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5-26页 |
·钱纳里—赛尔奎因劳动力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 第26-27页 |
·产业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互动关系理论 | 第27页 |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本地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47页 |
·西藏自治区人口总体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地区人口总体概况 | 第29-30页 |
·“一江三河”地区人口预测 | 第30-34页 |
·外来劳动力向区内流动机理及其影响 | 第34-35页 |
·外来劳动力向区内流动机理 | 第34页 |
·外来劳动力对自治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34-35页 |
·本地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本地劳动力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企业员工本地劳动力比率分析 | 第38-40页 |
·各产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现状 | 第40-42页 |
·农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 第42-47页 |
第四章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对本地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7-57页 |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7-52页 |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7-50页 |
·与国际标准模式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就业弹性分析 | 第52-57页 |
·三次产业产值对就业弹性的总体分析 | 第53-54页 |
·三次产业产值对就业弹性的分阶段分析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基于扩大本地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 第57-69页 |
·主导产业选择与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关系 | 第57-58页 |
·主导产业选择的内涵、理论依据、区位商法 | 第58-59页 |
·主导产业的内涵与作用 | 第58页 |
·选择区位商法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因 | 第58-59页 |
·西藏自治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59-64页 |
·西藏自治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 | 第59页 |
·使用改进的就业区位商法选择主导产业 | 第59-63页 |
·入世以来西藏主导产业的变化趋势 | 第63-64页 |
·企业促进劳动力就业案例分析 | 第64-69页 |
·一级主导产业发展典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第64-65页 |
·二级主导产业发展典型—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 | 第65-69页 |
第六章 基于本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选择政策建议 | 第69-75页 |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地区就业压力 | 第69页 |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破解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障碍 | 第69-70页 |
·调整农村内部产业及就业结构 | 第70-71页 |
·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第70页 |
·政府加强产业引导与技能培训力度 | 第70-71页 |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部门 | 第71-72页 |
·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 第71页 |
·帮助扶持本地藏民自营中小企业 | 第71-72页 |
·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 第72页 |
·强化企业培训责任,建立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 | 第72页 |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部门 | 第72-73页 |
·进一步选择发展优势第三产业 | 第72-73页 |
·合理发展旅游业 | 第73页 |
·全面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 | 第73-75页 |
·深入落实“三包”政策,确保农村基础教育 | 第73页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 第73-74页 |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本地劳动力继续教育的参与度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