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四、论文结构和研究重点 | 第19-20页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无公害农产品的产生和发展 | 第22-24页 |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产生背景 | 第22-23页 |
二、无公害农产品的法规和政策演进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无公害农产品与相关概念比较 | 第24-26页 |
一、无公害农产品 | 第24页 |
二、绿色食品 | 第24-25页 |
三、有机食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第26-34页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34页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涵义及意义 | 第34-36页 |
一、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涵义 | 第34-35页 |
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36-44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6-38页 |
二、适当干预理论 | 第38-41页 |
三、法律不完备性理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析 | 第44-58页 |
第一节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现状 | 第44-52页 |
一、监管依据 | 第44-46页 |
二、监管主体 | 第46-47页 |
三、监管方式 | 第47-48页 |
四、监管体系 | 第48-52页 |
第二节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2-58页 |
一、监管依据:立法缺失标准滞后 | 第52-54页 |
二、监管主体:机构职能配置失衡 | 第54-55页 |
三、监管环节:缺乏全程统筹协调 | 第55-56页 |
四、监管方式: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国外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58-66页 |
第一节 国外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概况 | 第58-62页 |
一、美国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58-60页 |
二、欧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60-61页 |
三、日本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国外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62-66页 |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 第63页 |
二、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63-64页 |
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 第64页 |
四、严格的认证和标识监管制度 | 第64-65页 |
五、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机制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66-78页 |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 第66-69页 |
一、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第66-67页 |
二、完善无公害标准体系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第69-71页 |
一、强化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 | 第69-70页 |
二、落实关键环节检测 | 第70页 |
三、推行检测产地准出和检测市场准入 | 第70-71页 |
四、重视检测结果的处理 | 第71页 |
第三节 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 | 第71-73页 |
一、推进标准化认证的平衡发展 | 第71-72页 |
二、严格认证审查 | 第72页 |
三、加强证后监管 | 第72-73页 |
四、完善包装标识管理 | 第73页 |
第四节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 第73-78页 |
一、组织保障:在法律框架下健全追溯机制 | 第74-75页 |
二、实施重点:健全基础信息、实现有效追溯 | 第75-76页 |
三、技术载体: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 | 第76-77页 |
四、制度落脚点:严格法律责任追究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