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培养创新人才对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页 |
| (二) 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页 |
| (三) 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页 |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 (一)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1页 |
| (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20页 |
| 一、创新 | 第13-15页 |
| 二、人才 | 第15-16页 |
| 三、创新人才 | 第16-20页 |
| (一) 国内对创新人才的理解 | 第16-18页 |
| (二)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 一、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 (一) 英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二) 德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三) 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四) 日本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二、国内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 第32-39页 |
| 一、对AGIL模型的介绍 | 第32-34页 |
| (一) AGIL模型的提出 | 第32-33页 |
| (二) AGIL模型的功能 | 第33-34页 |
| 二、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 第34-39页 |
| (一) 适应功能的问题 | 第34-35页 |
| (二) 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 | 第35页 |
| (三) 整合功能的问题 | 第35-37页 |
| (四)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问题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39-48页 |
| 一、改善适应功能 | 第39-41页 |
| (一) 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 | 第39页 |
| (二) 优化课程结构使其适应时代发展 | 第39-40页 |
| (三) 改革课程内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 | 第40-41页 |
| 二、维持目标达成功能 | 第41-42页 |
| 三、提升整合能力 | 第42-45页 |
| (一) 加强校外资源整合 | 第42-43页 |
| (二) 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 | 第43-45页 |
| 四、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 第45-48页 |
| (一) 加强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 (二) 加强制度保障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