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鱼类死后的变化与K值 | 第12-18页 |
| ·鱼类死后的变化 | 第12页 |
| ·品质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 ·感官评价 | 第12-13页 |
| ·化学的方法 | 第13页 |
| ·微生物学的方法 | 第13页 |
| ·鱼类死后ATP关联化合物变化及K值 | 第13-15页 |
| ·ATP关联化合物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K值测定方法 | 第16页 |
| ·品质预测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HPLC测定K值时样品制备方法的改进 | 第18-30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9页 |
| ·方法 | 第19-20页 |
| ·ATP关联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 ·上清液除蛋白方法的比较 | 第19页 |
| ·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比较 | 第19-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7页 |
|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20-22页 |
| ·上清液中蛋白的去除 | 第22-25页 |
| ·中和处理 | 第25-27页 |
| ·新旧方法提取对比 | 第27页 |
| ·结论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酸性条件下ATP的稳定性 | 第30-3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ATP酸性稳定性 | 第30页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比目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K值变化 | 第34-4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 ·比目鱼鱼肉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K值及ATP关联化合物变化 | 第35-38页 |
| ·鲜度预测 | 第38-39页 |
| ·杭州地区七种常见海鱼的K值调查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