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第17-28页 |
一、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7-20页 |
(一) 世界变化的新态势和知识经济的繁荣发展 | 第17-18页 |
(二)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和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 第18-20页 |
二、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0-23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三、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条件 | 第24-28页 |
(一) 立足于世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 | 第24-25页 |
(二)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 | 第25-26页 |
(三)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解决青年思想状况的客观需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第28-34页 |
一、 萌芽阶段 | 第28-29页 |
二、 成熟阶段 | 第29-31页 |
三、 发展阶段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内容体系 | 第34-53页 |
一、 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 | 第34-39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34-35页 |
(二) 教育理念 | 第35-37页 |
(三) 教育目标 | 第37-38页 |
(四) 教育任务 | 第38-39页 |
二、 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一)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9-40页 |
(二) “三贴近”原则 | 第40-41页 |
(三) “针对性”原则 | 第41-42页 |
三、 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42-47页 |
(一) 注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第42-44页 |
(二) 注重青年道德修养教育 | 第44-46页 |
(三) 注重青年终身学习教育 | 第46页 |
(四) 注重青年艰苦奋斗教育 | 第46-47页 |
四、 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47-53页 |
(一) 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 第47-48页 |
(二) 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 第48-49页 |
(三) 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 第49-50页 |
(四) 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载体,创新思想教育途径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价值 | 第53-58页 |
一、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价值 | 第53-55页 |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 第53-54页 |
(二)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第54-55页 |
二、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价值 | 第55-58页 |
(一) 指导我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 第55页 |
(二) 为我国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方向 | 第55-56页 |
(三) 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