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假借”学说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概说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第7-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清代假借学说分类比较研究 | 第15-41页 |
第一节 假借与通假 | 第15-24页 |
一、"假借"为用字说 | 第15-17页 |
二、"假借"为造字说 | 第17-18页 |
三、"假借"兼体、用说 | 第18-24页 |
第二节 假借与引申 | 第24-38页 |
一、引申假借说 | 第25-26页 |
二、一字之本义外的意义为假借 | 第26-31页 |
三、"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 | 第31-38页 |
第三节 其他的假借问题研究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清代假借学说总评 | 第41-51页 |
第一节 清代假借学说的成就与影响 | 第41-46页 |
一、假借研究方法新突破——以古音明假借 | 第41-43页 |
二、辨明假借与通假的关系问题 | 第43-45页 |
三、假借与引申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基本明确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清代假借学说的不足 | 第46-51页 |
一、以本字的有无为标准区分假借与通假 | 第46-48页 |
二、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区分清楚假借与引申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