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探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理念与实施 | 第10-16页 |
·国际背景 | 第10-12页 |
·多元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 | 第10-11页 |
·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 | 第11页 |
·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 第11-12页 |
·国际基础音乐教育总体发展趋势 | 第12页 |
·国内背景 | 第12-13页 |
·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 第12页 |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12-13页 |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 第13-16页 |
·音乐新课程性质与价值 | 第14页 |
·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 | 第14页 |
·音乐新课程目标体系 | 第14页 |
·音乐新课程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音乐新课程改革前音乐教学方法与体系 | 第16-22页 |
·国内音乐教学方法 | 第16-17页 |
·与各学科相通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6页 |
·特殊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6-17页 |
·国外音乐教学法体系 | 第17-22页 |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体系 | 第17页 |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体系 | 第17-18页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系 | 第18页 |
·铃木音乐教学法体系 | 第18页 |
·卡巴列夫斯基新音乐教学大纲 | 第18-19页 |
·萨蒂斯·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 | 第19页 |
·曼哈顿维尔音乐概念螺旋课程计划 | 第19页 |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 第19页 |
·卡拉博·科恩音乐教学法 | 第19-20页 |
·穆塞尔音乐教育模式与舍吉宁综合音乐教学实验 | 第20页 |
·雷默生态式、综合艺术教育模式 | 第20-22页 |
第3章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 第22-41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总论 | 第22-26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概念 | 第22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认识论 | 第22-23页 |
·方法论 | 第23页 |
·审美教育学 | 第23页 |
·音乐教育哲学 | 第23-24页 |
·音乐教育学 | 第24页 |
·音乐教育心理学 | 第24页 |
·建构主义 | 第24-25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基本特点与审美原则 | 第25-26页 |
·基本特点 | 第25页 |
·开放性 | 第25页 |
·民主性 | 第25页 |
·科学性 | 第25页 |
·指向性 | 第25页 |
·操作性 | 第25页 |
·发展性 | 第25页 |
·审美原则 | 第25-26页 |
·和谐性原则 | 第26页 |
·形象性原则 | 第26页 |
·情感性原则 | 第26页 |
·愉悦性原则 | 第26页 |
·欣赏性原则 | 第26页 |
·体验性原则 | 第26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分类 | 第26-39页 |
·音乐教学设计: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 | 第27-31页 |
·因材施教法 | 第27-29页 |
·情境创设法 | 第29-31页 |
·展示交流法 | 第31页 |
·音乐教学流程:音乐审美感知与音乐审美探索 | 第31-36页 |
·情感体验法 | 第31-33页 |
·发现探究法 | 第33-34页 |
·开放生成法 | 第34-36页 |
·音乐教学复习:音乐审美认识与音乐审美创造 | 第36-38页 |
·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审美判断与反思 | 第38-39页 |
·多元评价法 | 第38页 |
·定性评价法 | 第38-39页 |
·形成性评价法 | 第39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 | 第39-41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运用 | 第40-41页 |
第4章 对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 第41-45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性质与目标 | 第41-42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内容 | 第42页 |
·编写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 第42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42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实施 | 第42-45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 | 第42-43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 第43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评价 | 第43页 |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基本条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