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文献综述与基本观点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基本观点 | 第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概念界定与发展情况 | 第10-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发展情况 | 第13-15页 |
第2章 社会评价教育的社会学视角与必要性分析 | 第15-22页 |
·社会评价教育的社会学视角 | 第15-18页 |
·结构与变迁视角 | 第15-16页 |
·个人与社会视角 | 第16-17页 |
·均衡与冲突视角 | 第17-18页 |
·社会评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2页 |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 | 第18-19页 |
·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 第19页 |
·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19-20页 |
·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 | 第20页 |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 第20-22页 |
第3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的制度构成与运行机制 | 第22-29页 |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的制度构成 | 第22-26页 |
·认证制度 | 第22-25页 |
·排行制度 | 第25-26页 |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的运行机制 | 第26-29页 |
·协调机制 | 第26页 |
·主体机制 | 第26-27页 |
·动力机制 | 第27页 |
·评估机制 | 第27-28页 |
·反馈机制 | 第28-29页 |
第4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约束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教育评价理论滞后导致评价制度社会功能缺失 | 第29页 |
·中国大学定位不清致使社会评价的制度环境无法营造 | 第29-30页 |
·社会评价程序欠规范导致评价制度约束力丧失 | 第30页 |
·中国大学的类型与层次标准直接影响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行 | 第30-32页 |
第5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约束的推进策略 | 第32-38页 |
·以导代管,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 第32-33页 |
·加强立法,为社会评价制度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和约束 | 第32页 |
·加大投入,为社会评价制度推进提供经济保障和资助 | 第32-33页 |
·加快培训,为社会评价制度推进提供人力资源和指导 | 第33页 |
·以评促建,努力构建高校自我评价长效机制 | 第33-35页 |
·全面构建高校内部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全程指导高校各项教育教学评价工作 | 第34-35页 |
·全员参与教育评价共促教育质量提高 | 第35页 |
·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社会评价中介组织建设 | 第35-38页 |
·社会评价政策与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社会评价认证制度建设 | 第36页 |
·社会评价中介组织建设 | 第36-37页 |
·社会评价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摘要 | 第44-46页 |
Abstract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