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数据驱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分析建模与优化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公共自行车系统简介第19-21页
        1.1.2 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1.2 公共自行车系统相关研究现状第22-29页
        1.2.1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模式挖掘第23-24页
        1.2.2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量预测第24-25页
        1.2.3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设计第25-28页
        1.2.4 对于无桩单车的研究第28页
        1.2.5 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第28-2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9-3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9-30页
        1.3.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公共自行车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探索第32-51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基于站点的数据分析第33-40页
        2.2.1 站点的信息分析第33-34页
        2.2.2 站点使用量分析第34-40页
    2.3 基于用户的数据分析第40-43页
    2.4 基于车辆的数据分析第43-46页
    2.5 调度数据分析第46-48页
    2.6 有桩和无桩单车使用特点对比第48-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用户移动性建模与站点借还量预测第51-72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方案概述第52-54页
        3.2.1 问题描述第53页
        3.2.2 总体方案第53-54页
    3.3 用户移动行为模型第54-59页
        3.3.1 用户移动性机理模型第54-56页
        3.3.2 模型计算简化第56-59页
    3.4 用户借车行为预测第59-63页
        3.4.1 特征分析第59-62页
        3.4.2 模型训练第62-63页
        3.4.3 模型整合第63页
    3.5 模型评估第63-71页
        3.5.1 借出量预测第64-66页
        3.5.2 还入量预测第66-70页
        3.5.3 其他公共自行车系统上的性能评估第70-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度平衡优先第72-98页
    4.1 引言第72-74页
    4.2 研究背景与问题定义第74-76页
        4.2.1 研究背景第74-75页
        4.2.2 问题描述第75-76页
        4.2.3 调度机制概述第76页
    4.3 事件仿真器设计和调度量预测第76-80页
        4.3.1 研究动机第77页
        4.3.2 设计细节第77-78页
        4.3.3 计算最优调度量第78-79页
        4.3.4 调度区间第79-80页
    4.4 调度方案设计与优化第80-85页
        4.4.1 区间调度的数学模型第80-82页
        4.4.2 复杂度分析与优化算法第82-85页
    4.5 算法评估第85-89页
        4.5.1 算法评估设置第85-87页
        4.5.2 调度性能评估第87-88页
        4.5.3 优化算法分析第88-89页
    4.6 讨论第89-97页
        4.6.1 调度资源受限下的优化算法第89-93页
        4.6.2 基于深度序列学习的优化算法第93-97页
    4.7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用户出行导航与站点自主平衡第98-110页
    5.1 引言第98-101页
    5.2 系统设计第101-104页
        5.2.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第101页
        5.2.2 总体设计概览第101页
        5.2.3 ε-推荐第101-103页
        5.2.4 借还损失函数第103-104页
        5.2.5 算法小结第104页
    5.3 模型评估第104-107页
        5.3.1 评估设置第104-105页
        5.3.2 系统总体性能第105-106页
        5.3.3 ε-推荐的作用第106-107页
        5.3.4 λ的影响第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全文总结第110-112页
    6.2 研究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侧孢短芽胞杆菌A60蛋白激发子PeBL2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六端口微波网络的光无线融合通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