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单增李斯特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述第12页
    1.2 抗菌肽的概述第12-13页
    1.3 抗菌肽的抑菌机理第13-14页
    1.4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的概述第14-15页
        1.4.1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GAP)简介第14页
        1.4.2 GAP的特性及应用第14-15页
    1.5 鱼糜及产品的概述第15-16页
    1.6 立题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特性研究第18-2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18-19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18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18-19页
    2.3 研究方法第19-20页
        2.3.1 试验试剂的制备第19页
        2.3.2 单增李斯特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第19页
        2.3.3 单增李斯特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测定第19-20页
        2.3.4 单增李斯特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第20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0-21页
        2.4.1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第20-21页
        2.4.2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第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制机制的研究第22-32页
    3.1 引言第22页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22-23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22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2-23页
    3.3 研究方法第23-25页
        3.3.1 试验试剂的制备第23页
        3.3.2 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FSC/SSC测定第23页
        3.3.3 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表面Zeta电位的测定第23页
        3.3.4 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膜去极化的测定第23页
        3.3.5 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内核酸及蛋白类泄露的测定第23-24页
        3.3.6 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DNA的提取和检测第24页
        3.3.7 单增李斯特氏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的测定。第24页
        3.3.8 单增李斯特氏菌ATP酶活性的测定第24页
        3.3.9 单增李斯特氏菌呼吸速率的测定第24-2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25-31页
        3.4.1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大小和粒度的影响第25-26页
        3.4.2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第26-27页
        3.4.3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膜去极化的影响第27页
        3.4.4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内核酸及蛋白类泄露的影响第27-28页
        3.4.5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菌体DNA的影响第28-29页
        3.4.6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呼吸链脱氢酶的影响第29页
        3.4.7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ATP酶的影响第29-30页
        3.4.8 G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呼吸代谢的影响第30-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机制的研究第32-50页
    4.1 引言第32页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32-33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2-33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33页
    4.3 研究方法第33-36页
        4.3.1 试验试剂的制备第33-34页
        4.3.2 流式细胞仪CFDA/PI双染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损伤第34页
        4.3.3 金黄色葡萄球菌FSC/SSC测定第34页
        4.3.4 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凋亡第34页
        4.3.5 金黄色葡萄球菌扫描电镜检测第34-35页
        4.3.6 金黄色葡萄球菌透射电镜检测第35页
        4.3.7 金黄色葡萄球菌K+泄露的测定第35页
        4.3.8 金黄色葡萄球菌ATP酶活性的测定第35-36页
        4.3.9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蛋白质的检测第36页
        4.3.10 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提取和检测第36页
        4.3.11 圆二色谱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结构第36页
        4.3.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氧(ROS)产生的检测第3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4.4.1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第36-38页
        4.4.2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微观变化的影响第38-39页
        4.4.3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小和粒度的影响第39页
        4.4.4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K+离子泄露的影响第39-40页
        4.4.5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死亡和损伤的影响第40-41页
        4.4.6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非特异性酯酶及细胞膜的影响第41-43页
        4.4.7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第43页
        4.4.8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总蛋白的影响第43-44页
        4.4.9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影响第44-45页
        4.4.10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第45-46页
        4.4.11 GA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凋亡的影响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大豆球蛋白抗菌多肽对蓝点马鲛鱼鱼糜物理化学特性及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第50-62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试验材料及设备第50-51页
        5.2.1 试验材料第50-51页
        5.2.2 实验设备第51页
    5.3 研究方法第51-54页
        5.3.1 试验试剂的制备第51页
        5.3.2 蓝点马鲛鱼鱼糜(SNS)的制备和GAP的处理第51页
        5.3.3 SNS质构特性的测定第51-52页
        5.3.4 SNS白度的测定第52页
        5.3.5 SNS中 pH值的测定第52页
        5.3.6 SNS中 TVB-N的测定第52页
        5.3.7 SNS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第52-53页
        5.3.8 SNS中 TVC的测定第53页
        5.3.9 SNS中 TBARs的测定第53页
        5.3.10 SNS中感官指标的的测定第53页
        5.3.11 SNS中特定致病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测定第53页
        5.3.12 SNS中特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第53-5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5.4.1 GAP对 SNS质构的影响第54页
        5.4.2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白度的影响第54-55页
        5.4.3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pH和 TVB-N的影响第55-56页
        5.4.4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56-57页
        5.4.5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TVC的影响第57-58页
        5.4.6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TBARs的影响第58-59页
        5.4.7 GAP对 SNS在贮藏期间的总体可接受度的影响第59-60页
        5.4.8 GAP对 SNS中特定致病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制效果第60-61页
        5.4.9 GAP对 SNS中特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第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页
    6.2 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6页
致谢第76-78页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北黄海南部近岸与中部远岸海域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