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1.1 国内研究 | 第13-17页 |
1.1.2 国外研究 | 第17-19页 |
1.2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1-2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4-37页 |
1.4.1 多元文化 | 第24-27页 |
1.4.2 心理健康 | 第27-32页 |
1.4.3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2-35页 |
1.4.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35-37页 |
第2章 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文化适配性 | 第37-45页 |
2.1 文化适配性与文化契合性 | 第37-38页 |
2.2 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 第38-41页 |
2.2.1 相互促进的关系 | 第38-39页 |
2.2.2 相互影响的关系 | 第39页 |
2.2.3 高度相关的关系 | 第39-41页 |
2.3 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 第41-45页 |
2.3.1 尺度作用 | 第41-42页 |
2.3.2 定向作用 | 第42页 |
2.3.3 塑造作用 | 第42-43页 |
2.3.4 传承作用 | 第43-45页 |
第3章 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困境 | 第45-53页 |
3.1 文化困境的表现 | 第45-49页 |
3.1.1 资源分配中的文化缺失 | 第45-47页 |
3.1.2 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疏离 | 第47-48页 |
3.1.3 方法应用中的文化漠视 | 第48页 |
3.1.4 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中立 | 第48-49页 |
3.2 文化困境的根源及对策 | 第49-53页 |
3.2.1 文化缺失 | 第49-50页 |
3.2.2 文化错位 | 第50-51页 |
3.2.3 文化迷茫 | 第51页 |
3.2.4 文化困境的对策 | 第51-53页 |
第4章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 | 第53-73页 |
4.1 教育观念的转向:多元文化观 | 第53-55页 |
4.1.1 传统观念的文化基础 | 第53-54页 |
4.1.2 多元文化观的转换预设 | 第54-55页 |
4.2 研究对象的转向:心理生活 | 第55-57页 |
4.2.1 心理生活的文化渊源 | 第56页 |
4.2.2 心理生活的共生与共荣 | 第56-57页 |
4.3 教育目标的转向:心理成长 | 第57-62页 |
4.3.1 以往教育目标研究 | 第58-59页 |
4.3.2 多元教育目标设计 | 第59-62页 |
4.4 价值诉求的转向:价值涉入 | 第62-65页 |
4.4.1 价值中立与价值无涉的来源 | 第62-63页 |
4.4.2 价值涉入与价值导向的诉求 | 第63-65页 |
4.5 内部要素的分析调整 | 第65-73页 |
4.5.1 双重教育主体 | 第66-68页 |
4.5.2 教育客体 | 第68-69页 |
4.5.3 教育媒介 | 第69-70页 |
4.5.4 教育评价机制 | 第70-73页 |
第5章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 第73-81页 |
5.1 国内外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 第73-75页 |
5.1.1 国内外现状比较 | 第73-74页 |
5.1.2 比较结果评述 | 第74-75页 |
5.2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 第75-81页 |
5.2.1 教学观: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 第75-76页 |
5.2.2 教育主体:具备文化反省能力 | 第76-77页 |
5.2.3 媒介安排:融入多元文化因素 | 第77-78页 |
5.2.4 成长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 第78-81页 |
第6章 转换建构后的实证与体证检验 | 第81-131页 |
6.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问卷的编制 | 第81-97页 |
6.1.1 前言 | 第81-83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83-85页 |
6.1.3 研究结果 | 第85-95页 |
6.1.4 讨论 | 第95-97页 |
6.1.5 研究结论 | 第97页 |
6.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人口学统计学变量的关系研究 | 第97-117页 |
6.2.1 前言 | 第97页 |
6.2.2 研究方法 | 第97-98页 |
6.2.3 结果分析 | 第98-113页 |
6.2.4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17页 |
6.3 拔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实验研究 | 第117-131页 |
6.3.1 前言 | 第117页 |
6.3.2 研究方法 | 第117-121页 |
6.3.3 研究结果 | 第121-125页 |
6.3.4 讨论 | 第125-131页 |
第7章 总结 | 第131-143页 |
7.1 多元文化框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发 | 第131-135页 |
7.1.1 来源于传统文化的转换选择 | 第131-132页 |
7.1.2 来源于多元文化论的转换启发 | 第132-134页 |
7.1.3 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融合 | 第134-135页 |
7.2 理论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35-138页 |
7.2.1 传统与现代 | 第135页 |
7.2.2 东方与西方 | 第135-137页 |
7.2.3 跨文化与多元文化 | 第137-138页 |
7.3 实践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38-143页 |
7.3.1 教育主体适格不适格 | 第138-140页 |
7.3.2 教育媒介安排合理不合理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附录 | 第149-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