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原因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5.1 语言 | 第13页 |
1.5.2 教师语言 | 第13-14页 |
1.5.3 教学语言 | 第14-15页 |
1.5.4 历史教学语言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 第17-29页 |
2.1 语体上:书面语体与口语体结合 | 第17-18页 |
2.2 语义上 | 第18-21页 |
2.2.1 语言义与学科知识内容本身固有语义相一致 | 第18-19页 |
2.2.2 语言义的表达以历史学科特点为基本根据 | 第19-20页 |
2.2.3 语言义充分浸染在富有历史味的语言氛围中 | 第20-21页 |
2.3 形式上 | 第21-22页 |
2.3.1 合乎语言的本学科语音规范 | 第21-22页 |
2.3.2 条理清楚,符合历史思维逻辑 | 第22页 |
2.4 艺术上 | 第22-26页 |
2.4.1 利用各种手段使语言生动化 | 第22-24页 |
2.4.2 认知上和历史教学情感性相统一 | 第24-25页 |
2.4.3 社会价值观中公民教育的性格色彩 | 第25-26页 |
2.5 对象上要因时因地因境相制宜 | 第26-29页 |
第3章 中学课堂历史教师教学语言中的问题及对策 | 第29-43页 |
3.1 使用语言常见病 | 第29-30页 |
3.2 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学语言 | 第30-36页 |
3.2.1 读音不准确 | 第30-35页 |
3.2.2 概念含混不清 | 第35页 |
3.2.3 语言贫乏枯燥无味 | 第35-36页 |
3.3 历史主题和历史教学语言 | 第36-41页 |
3.3.1 主题思想的缺失 | 第36-38页 |
3.3.2 史学理论的缺失 | 第38-41页 |
3.4 情绪情感和历史教学语言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