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调查研究法 | 第12页 |
1.3.3 访谈研究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接受美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阐述 | 第14-20页 |
2.1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 第14-17页 |
2.1.1 期待视野 | 第14-16页 |
2.1.2 召唤结构 | 第16-17页 |
2.2 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依据 | 第17-20页 |
2.2.1 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 第17-18页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原因探析 | 第20-26页 |
3.1 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 | 第20-22页 |
3.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3.2.1 传统文言文教学观念的束缚 | 第22页 |
3.2.2 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单一性,期待视野狭窄 | 第22-23页 |
3.2.3 忽视“期待视野”,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 | 第23页 |
3.2.4 授课的灌输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23-24页 |
3.2.5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标准化 | 第24页 |
3.2.6 过于强调“多元”解读,陷入“泛人文主义”的误区 | 第24-26页 |
第4章 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 第26-40页 |
4.1 更新文言文教学观念 | 第26-29页 |
4.1.1 民主教学观 | 第26-27页 |
4.1.2 平等对话观 | 第27页 |
4.1.3 自我解读观 | 第27-28页 |
4.1.4 联系时代观 | 第28-29页 |
4.2 增加文言文阅读量,拓展学生“期待视野” | 第29-32页 |
4.2.1 鼓励阅读,培养语感 | 第29-30页 |
4.2.2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 第30-31页 |
4.2.3 打破限制,主题教学 | 第31-32页 |
4.3 用好生活体验,激发“期待视野”,选择整合文言文本 | 第32-34页 |
4.3.1 联系生活,拉近距离 | 第32-33页 |
4.3.2 借助音乐,渲染气氛 | 第33页 |
4.3.3 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 第33-34页 |
4.4 利用文本“空白点”,激发学生主体性,展开自主解读与主体体验 | 第34-36页 |
4.4.1 意象层面,借助想象 | 第35页 |
4.4.2 细节层面,耐心揣摩 | 第35-36页 |
4.5 重视“偏见”,展开争论,求得共鸣与正解 | 第36-38页 |
4.5.1 “偏离”入手,引发共鸣 | 第36-37页 |
4.5.2 打破定势,勇于求新 | 第37-38页 |
4.6 进行反思性阅读,防止脱离文本的过度诠释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