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基于PCK理论的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学生对人地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第12页
        1.1.2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第12-13页
        1.1.3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薄弱领域第13页
        1.1.4 地理教师PCK理论实践程度较低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有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第14页
        1.2.2 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第14页
        1.2.3 有助于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第14-15页
        1.2.4 有助于实现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19-21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1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页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4页
        1.5.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4-32页
    2.1 概念界定第24-28页
        2.1.1 人地观念第24-25页
        2.1.2 人地协调观第25-27页
        2.1.3 PCK与学科PCK第27-28页
    2.2 理论基础第28-32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8-29页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29页
        2.2.3 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第29-30页
        2.2.4 PCK理论第30-32页
第3章 基于地理新课标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指标构建第32-42页
    3.1 人地协调观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第32-36页
        3.1.1 必修模块人地协调观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第32-34页
        3.1.2 选择性必修人地协调观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第34-36页
    3.2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评价指标构建第36-42页
        3.3.1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评价指标及其表现第39-40页
        3.3.2 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学情分析评价指标及其表现第40页
        3.3.3 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教学策略评价指标及其表现第40-41页
        3.3.4 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效果反馈策略评价指标及其表现第41-42页
第4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第42-56页
    4.1 研究案例与研究对象的选择第42-44页
        4.1.1 研究案例的选择第42-43页
        4.1.2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43-44页
    4.2 基于同课异构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课堂观察第44-48页
        4.2.0 基于同课异构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课堂观察概要第44-45页
        4.2.1 基于同课异构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课堂观察结果分析第45-47页
        4.2.2 基于同课异构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现状分析第47-48页
    4.3 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教师访谈第48-56页
        4.3.1 访谈提纲的设计第48-49页
        4.3.2 访谈过程实录第49-53页
        4.3.3 访谈结果分析第53-56页
第5章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56-62页
    5.1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第56-59页
        5.1.1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存在问题第56-57页
        5.1.2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学情分析存在问题第57-58页
        5.1.3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策略选择存在问题第58页
        5.1.4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效果反馈策略存在问题第58-59页
    5.2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59-62页
        5.2.1 教师缺乏学科教学前沿性知识与理念第59页
        5.2.2 地理教师教材挖掘深度不够第59-60页
        5.2.3 高中地理考试评价观念滞后第60页
        5.2.4 高中地理教学课时紧张第60-62页
第6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第62-70页
    6.1 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的统领性观念优化策略第62-64页
        6.1.1 通过地理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进行渗透第62-63页
        6.1.2 重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思想方法培养第63页
        6.1.3 提高地理教师有关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地理信念第63-64页
    6.2 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学情分析策略第64-65页
        6.2.1 正确分析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已有水平第64页
        6.2.2 科学分析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认知路径第64-65页
    6.3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第65-68页
        6.3.1 深度教学加深人地协调观教学深度第65-66页
        6.3.2 优化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其呈现方式第66页
        6.3.3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与顺序安排第66-67页
        6.3.4 使用合适的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教学方法第67-68页
    6.4 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评价策略第68-70页
        6.4.1 强调思维结构评价第68-69页
        6.4.2 关注表现性评价第69-7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7.1 研究结论第70-71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1: Q教师《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76-79页
附录2: L教师《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79-82页
附录3: 高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学水平”访谈提纲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Rasch模型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一“氧化还原反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