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1.3.1 心理健康 | 第15-16页 |
1.3.2 心理健康标准 | 第16-17页 |
1.3.3 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17-18页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第二章 贵州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及现状分析 | 第19-33页 |
2.1 施测 | 第19-20页 |
2.2 数据管理与统计 | 第20页 |
2.3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0-32页 |
2.3.1 贵州生高中生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3.2 贵州省高中生在量表各维度得分分布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2.3.3 贵州省高中生在各个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检验 | 第22-32页 |
2.3.3.1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2-23页 |
2.3.3.2 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3-25页 |
2.3.3.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5-26页 |
2.3.3.4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6-27页 |
2.3.3.5 不同学生来源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7-29页 |
2.3.3.6 不同心理课开课情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29-30页 |
2.3.3.7 不同心理服务情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 | 第30-32页 |
2.4 贵州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贵州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3.1 社会因素 | 第34页 |
3.2 学校因素 | 第34-35页 |
3.3 家庭因素 | 第35页 |
3.4 学生本人因素 | 第35-36页 |
3.4.1 生理方面 | 第35-36页 |
3.4.2 心理方面 | 第36页 |
第四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研究 | 第36-44页 |
4.1 社会方面 | 第36-38页 |
4.1.1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 第37页 |
4.1.2 多渠道开设心理咨询平台 | 第37页 |
4.1.3 加大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 | 第37-38页 |
4.2 家庭方面 | 第38-39页 |
4.2.1 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 第38页 |
4.2.2 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 第38-39页 |
4.3 学校方面 | 第39-44页 |
4.3.1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 第39-40页 |
4.3.1.1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 第39页 |
4.3.1.2 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令人担忧 | 第39页 |
4.3.1.3 教师队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 第39-40页 |
4.3.1.4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 第40页 |
4.3.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 第40-44页 |
4.3.2.1 学校成立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室 | 第40页 |
4.3.2.2 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 第40-41页 |
4.3.2.3 开设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41-42页 |
4.3.2.4 有效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 第42页 |
4.3.2.5 关注教师心理状况 | 第42-43页 |
4.3.2.6 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各学科 | 第43页 |
4.3.2.7 分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4页 |
4.3.2.8 分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