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一、相关理论问题 | 第14-21页 |
(一) 对话理论 | 第14-16页 |
(二) 对话教学理论 | 第16-21页 |
1. 对话教学的本质 | 第17-18页 |
2. 对话教学的目的 | 第18-19页 |
3. 对话教学的特点 | 第19-20页 |
4. 对话教学的作用与局限 | 第20-21页 |
二、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1-24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1. 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 第21-22页 |
2. 符合高中生特点 | 第22页 |
(二) 必要性分析 | 第22-24页 |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22-23页 |
2. 民主时代的要求 | 第23页 |
3. 考核方式的变化 | 第23-24页 |
三、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策略分析 | 第24-28页 |
(一) 目标设计策略 | 第24-25页 |
(二) 话题设计策略 | 第25-26页 |
(三) 过程设计策略 | 第26-28页 |
四、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的三种形态 | 第28-36页 |
(一) 言语型对话教学(与他人的对话) | 第28-30页 |
(二) 理解型对话教学(与文本的对话) | 第30-34页 |
(三) 反思型对话教学(与自己的对话) | 第34-36页 |
五、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反思与改进 | 第36-38页 |
六、全球化视野下的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展望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