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郑州市普通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1.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3-15页
        1.2.2 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促进课程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第15页
    1.3 研究设计第15-21页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9-21页
2 文献综述第21-27页
    2.1 我国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第21-23页
        2.1.1 校内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第22页
        2.1.2 校际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第22页
        2.1.3 区域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第22-23页
        2.1.4 跨阶段联合办学体系第23页
    2.2 我国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23-27页
3 郑州市普通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研究第27-41页
    3.1 郑州市现有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第27-36页
        3.1.1 各种课程资源网站第27-28页
        3.1.2 班班通优质课程资源库第28-30页
        3.1.3 全自动课程录播资源管理系统第30-35页
        3.1.4 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第35页
        3.1.5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系统组图第35-36页
    3.2 郑州市普通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第36-41页
        3.2.1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方式多样第36-37页
        3.2.2 学校拥有优越的共享平台——班班通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第37-38页
        3.2.3 教师共享意识淡薄第38-39页
        3.2.4 学生不能直接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第39页
        3.2.5 教师和学生期望学校提供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第39-41页
4 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41-67页
    4.1 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的假设第41-43页
        4.1.1 数字化课程资源质量因素第41-42页
        4.1.2 共享主体因素第42页
        4.1.3 组织因素第42-43页
        4.1.4 基础设施因素第43页
    4.2 问卷设计第43-47页
        4.2.1 问卷变量说明与测量第43-46页
        4.2.2 问卷的设计思路第46-47页
    4.3 问卷修正第47-53页
        4.3.1 小样本信度检验与问卷修正第47-48页
        4.3.2 小样本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问卷修正第48-53页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3-54页
        4.4.1 问卷设计的描述性分析第53页
        4.4.2 问卷的分布情况分析第53-54页
    4.5 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第54-56页
        4.5.1 信度检验第54页
        4.5.2 效度分析第54-56页
    4.6 相关性分析第56-58页
    4.7 回归分析第58-63页
        4.7.1 数字化课程资源本身变量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线性回归分析第58-59页
        4.7.2 共享主体维度各变量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线性回归分析第59-60页
        4.7.3 组织维度各变量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线性回归分析第60-61页
        4.7.4 共享的基础设施维度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线性回归分析第61页
        4.7.5 全体变量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线性回归分析第61-63页
    4.8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及分析第63-65页
        4.8.1 假设检验结果第63-64页
        4.8.2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第64-65页
    4.9 实证研究结论总结第65-67页
5 提高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建议第67-71页
    5.1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基础设施第67-68页
    5.2 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第68-69页
    5.3 激发共享者的共享动机第69页
    5.4 建立科学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第69-7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总结第71页
    6.2 研究不足第71-72页
    6.3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学文化视角下的有效教学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组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