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注释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概述 | 第11-13页 |
1.1.1 豆渣概述 | 第11页 |
1.1.2 豆渣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1.1.3 豆渣的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膳食纤维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1 膳食纤维简介 | 第13-14页 |
1.2.2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第14页 |
1.2.3 膳食纤维的应用及改性 | 第14-16页 |
1.3 超微粉碎技术 | 第16-18页 |
1.3.1 超微粉碎简介 | 第16-17页 |
1.3.2 超微粉碎设备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4.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酶法脱蛋白制备豆渣膳食纤维 | 第20-3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豆渣膳食纤维提取工艺流程 | 第21页 |
2.2.2 原料常规成分测定 | 第21页 |
2.2.3 酶的筛选 | 第21-23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2.4.1 豆渣基本成分 | 第23-24页 |
2.4.2 酶的筛选 | 第24页 |
2.4.3 酶活测定 | 第24页 |
2.4.4 优化酶解条件 | 第24-27页 |
2.4.5 方差分析 | 第27-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蛋白的去除方法及粒径对豆渣膳食纤维的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3.2.1 样品的制品 | 第32-33页 |
3.2.2 粒径测定 | 第33页 |
3.2.3 常规成分测定 | 第33页 |
3.2.4 性质的测定 | 第33-35页 |
3.2.5 微观形态观察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1 豆渣膳食纤维粒径分析 | 第35-36页 |
3.3.2 豆渣膳食纤维化学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3.3.3 豆渣中膳食纤维组分分析 | 第37-38页 |
3.3.4 豆渣膳食纤维功能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3.5 豆渣膳食纤维微观结构分析 | 第41-43页 |
3.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质研究 | 第44-58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4.2.1 可溶性膳食纤维制备 | 第45页 |
4.2.2 可溶性膳食纤维组分的测定 | 第45-48页 |
4.2.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4.2.4 可溶性膳食纤维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可溶性膳食纤维组分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可溶性膳食纤维气相分析 | 第50-53页 |
4.3.3 可溶性膳食纤维红外分析 | 第53页 |
4.3.4 可溶性膳食纤维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53-57页 |
4.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