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制造工艺论文

IC封装Cu线键合材料及其工艺特性的研究

目录第3-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8-20页
    1.1 微电子封装技术及其发展第8-10页
        1.1.1 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功能第8页
        1.1.2 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历史第8-10页
    1.2 微电子封装的电学互连技术第10-13页
        1.2.1 微电子封装的3个层次第10-11页
        1.2.2 微电子封装的电学互连技术第11-13页
    1.3 引线键合技术第13-18页
        1.3.1 引线键合技术及其重要性第13页
        1.3.2 引线键合技术分类第13-14页
        1.3.3 引线键合技术的新进展第14-15页
        1.3.4 铜线键合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2 研究的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Cu线FAB形成的冷却成球过程第20-32页
    2.1 FAB冷却成形模型第20-24页
        2.1.1 铜线键合工艺简介第20-21页
        2.1.2 FAB形成模型第21-24页
    2.2 FAB的形貌观察及其工艺优化第24-28页
        2.2.1 实验样品信息第24页
        2.2.2 FAB形貌优化目标第24-25页
        2.2.3 FAB形状分析测量模型第25-26页
        2.2.4 4N铜线和镀钯铜线FAB椭球度分析第26-27页
        2.2.5 4N和镀钯铜线FAB形貌分析第27-28页
    2.3 HAZ长度测量第28-31页
        2.3.1 HAZ及其测量方法概述第28-29页
        2.3.2 4N铜线和镀钯铜线HAZ区长度测量第29-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Cu线FAB形成的结晶过程第32-42页
    3.1 凝固结晶机理及其模型第32-35页
        3.1.1 Cu线形成FAB的凝固过程第32-33页
        3.1.2 FAB形成中的金属冷却第33-35页
    3.2 铜线FAB显微结构的观察第35-37页
        3.2.1 FIB和SEM背散射电子成像观察铜线FAB的显微结构第35-36页
        3.2.2 化学腐蚀方法对铜线FAB显微结构的观察第36-37页
    3.3 Cu线FAB纳米压痕硬度第37-41页
        3.3.1 纳米压痕的测量原理第38-39页
        3.3.2 铜线及其FAB纳米压痕硬度测量结果第39-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Cu线FAB的热-超声键合第42-50页
    4.1 热-超声键合机理及其模型第42-43页
    4.2 铜线键合点的显微结构第43-46页
    4.3 铜线焊点的微硬度分析第46-48页
    4.4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Cu线材料的氧化特性第50-63页
    5.1 铜线材料的氧化机理第50-52页
        5.1.1 铜线氧化热力学第50-51页
        5.1.2 铜线氧化动力学第51-52页
    5.2 铜线FAB的氧化状况分析第52-56页
        5.2.1 实验设计及实验步骤第52页
        5.2.2 试验结果及讨论第52-56页
    5.3 键合过程中氧元素的行为第56-59页
    5.4 镀钯Cu线的键合工艺特性第59-62页
        5.4.1 原始镀钯铜线的氧化状况第59-60页
        5.4.2 镀钯铜线键合后的铜铝的界面特征第60-62页
    5.5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Cu线键合的化学可靠性第63-67页
    6.1 引线键合的金属腐蚀失效问题第63-64页
    6.2 Cu线键合中的腐蚀失效及其模式第64-65页
    6.3 Cu线键合腐蚀失效机理第65-66页
    6.4 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生膜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