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研究主题介绍 | 第7-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减持和增持制度背景 | 第7-8页 |
第三节 减持和增持政策汇总 | 第8-1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五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2-19页 |
第一节 股权结构研究 | 第12-14页 |
(一) 股权集中度 | 第12页 |
(二) 股权结构的决定因素 | 第12-14页 |
(三) 股权结构的演变 | 第14页 |
第二节 内部人交易和信号传递 | 第14-16页 |
(一) 内部人交易的收益 | 第14-15页 |
(二) 内部人交易与市场择时 | 第15页 |
(三) 内部人交易与市场反应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减持与增持研究文献 | 第16-19页 |
(一) 减持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二) 减持公告前后市场反应 | 第17页 |
(三) 减持过程中大股东行为 | 第17页 |
(四) 增持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设计 | 第19-31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19-25页 |
(一) 理论和实证框架的提出 | 第19-21页 |
(二)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总量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 | 第21-22页 |
(三)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的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22-23页 |
(四)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的总体市场反应(宏观层面) | 第23-24页 |
(五)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事件研究法 | 第26-27页 |
(一) 事件和事件窗 | 第26页 |
(二) 样本的选择 | 第26-27页 |
(三) 正常收益模型的选择 | 第27页 |
(四) 估计异常收益 | 第27页 |
(五) 检验异常收益的显著性 | 第27页 |
第四节 变量定义与计量模型 | 第27-31页 |
(一) 变量定义 | 第27-30页 |
(二) 计量模型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31-50页 |
第一节 平稳性检验 | 第31页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 第31-35页 |
(一)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的市场总量(宏观层面) | 第31-32页 |
(二)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公司层面)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总量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 | 第35-37页 |
(一) 市场减持总量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二) 市场增持总量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37-40页 |
(一) 产权性质 | 第37页 |
(二) 控制权 | 第37-38页 |
(三) 绩效水平 | 第38页 |
(四) 公司治理 | 第38-39页 |
(五) 市场时机 | 第39页 |
(六) 其他变量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影响因素分阶段回归(公司层面) | 第40-42页 |
第六节 减持与增持的总体市场反应(宏观层面) | 第42-46页 |
(一) 大股东减持的市场反应 | 第42-44页 |
(二) 大股东增持的市场反应 | 第44-46页 |
第七节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后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46-50页 |
(一) 信息含量 | 第46-47页 |
(二) 公司基本面 | 第47页 |
(三) 市场风险 | 第47-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一)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总量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 | 第50页 |
(二) 大股东减持与增持前后整体市场反应(宏观层面) | 第50页 |
(三) 减持和增持描述性对比(公司层面) | 第50-51页 |
(四) 大股东减持和增持的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51-52页 |
(五) 减持和增持公告后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公司层面) | 第52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2-53页 |
(一)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 第52页 |
(二) 提倡差异化监管 | 第52-53页 |
(三) 利用税收机制调节 | 第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