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1 延迟满足概念的起源及发展 | 第11-12页 |
| 2 不同延迟满足概念的区别 | 第12-14页 |
| ·自我延迟满足(SID) | 第12-13页 |
| ·外加延迟满足(EID) | 第13-14页 |
| 3 与延迟满足相关的实验范式 | 第14-18页 |
| ·选择范式(Choice paradigm) | 第14-15页 |
| ·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elf-imposed delay paradigm,SID) | 第15-16页 |
| ·外加延迟满足范式(Externally imposed delay paradigm, EID) | 第16页 |
| ·礼物延迟范式(Gift delay paradigm) | 第16-17页 |
| ·Newman 任务范式(Newman task paradigm) | 第17-18页 |
| 4 与延迟满足的有关研究 | 第18-23页 |
| ·年龄与延迟满足 | 第18-19页 |
| ·性别与延迟满足 | 第19-20页 |
| ·情境与延迟满足 | 第20-22页 |
| ·文化与延迟满足 | 第22页 |
| ·3~5 岁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 | 第22-23页 |
| 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3-26页 |
| ·缺乏系统的对幼儿期自我延迟满足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入分析 | 第23-24页 |
| ·缺乏对延迟抉择阶段的深入研究 | 第24页 |
| ·对延迟满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不一致 | 第24页 |
| ·忽略了目标价值因素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 | 第25-26页 |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47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3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现实意义 | 第28页 |
| ·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被试选取 | 第29页 |
| ·研究工具和材料 | 第29页 |
| ·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 ·统计处理 | 第31页 |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 ·3~5 岁幼儿在个体情境下的抉择倾向 | 第31-32页 |
| ·3~5 岁幼儿在群体情境下的抉择倾向 | 第32-33页 |
| ·3~5 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延迟抉择倾向差异的总体比较 | 第33-34页 |
| ·3~5 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择倾向类型比较 | 第34-35页 |
| ·同一年龄段幼儿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下的抉择倾向差异比较 | 第35-38页 |
| ·3~5 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其延迟抉择倾向在性别上的总体比较 | 第38-39页 |
| ·5 岁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择倾向在性别上的比较 | 第39-40页 |
| 7 讨论 | 第40-45页 |
| ·不同年龄与幼儿的延迟抉择倾向 | 第40-41页 |
| ·不同情境与幼儿的抉择倾向 | 第41-42页 |
| ·同一年龄段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抉择倾向差异 | 第42-43页 |
| ·性别与与幼儿的抉择倾向 | 第43-44页 |
| ·同一年龄段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抉择倾向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 8 教育建议 | 第45页 |
| 9 反思与展望 | 第45-46页 |
| 10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