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纳米免疫磁珠高效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9页
    1.1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第9-15页
        1.1.1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第9-10页
        1.1.2 LM食物污染情况第10页
        1.1.3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性第10-11页
        1.1.4 LM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第11-15页
    1.2 免疫磁珠技术第15-18页
        1.2.1 免疫磁珠的结构和制备第15-16页
        1.2.2 免疫磁珠分离原理第16页
        1.2.3 免疫磁珠技术的应用第16-18页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单增李斯特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19-33页
    摘要第19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19-24页
        2.1.1 试剂与材料第19-22页
        2.1.2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2-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2.1 免疫原的制备第24页
        2.2.2 实验动物免疫第24-25页
        2.2.3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25页
        2.2.4 兔抗血清的纯化第25-26页
        2.2.5 抗体评价第26-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2页
        2.3.1 免疫应答曲线第28页
        2.3.2 SDS-PAGE电泳分析纯化多克隆抗体第28-29页
        2.3.3 免疫斑点杂交法鉴定抗体特异性第29-31页
        2.3.4 单增李斯特免疫多抗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第31页
        2.3.5 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免疫磁珠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方法的建立第33-57页
    摘要第33-3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试剂与材料第34-36页
        3.1.2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36-37页
    3.2 实验方法第37-43页
        3.2.1 磁珠性状分析第37页
        3.2.2 直接法免疫磁珠制备方法第37页
        3.2.3 链霉亲和素(SA)的表达与复性第37-38页
        3.2.4 长链生物素连接LM多克隆抗体第38页
        3.2.5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体系介导的免疫磁珠制备方法第38页
        3.2.6 磁珠偶联方式、粒径以及磁珠用量对捕获效率的影响第38-39页
        3.2.7 磁珠偶联链酶亲和素量的确定第39页
        3.2.8 比较不同抗体制备的免疫磁珠捕获效果第39页
        3.2.9 抗体不同添加量的确定第39-40页
        3.2.10 不同封闭剂的比较第40页
        3.2.11 IMBs及捕获IMBs-LM复合物观察表征第40页
        3.2.12 免疫磁珠与菌液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第40-41页
        3.2.13 磁分离时间的确定第41页
        3.2.14 不同磁强度的比较第41页
        3.2.15 免疫磁珠捕获不同菌浓度的比较第41页
        3.2.16 免疫磁珠捕获不同培养方式LM的比较第41-42页
        3.2.17 评价免疫磁珠特异性第42页
        3.2.18 杂菌对免疫磁珠捕获效率的影响第42页
        3.2.19 免疫磁珠保存实验第42-43页
        3.2.20 免疫磁珠在牛奶中富集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5页
        3.3.1 链霉亲和素表达与复性第43页
        3.3.2 抗体与磁珠偶联方法比较第43-44页
        3.3.3 磁珠表征第44-46页
        3.3.4 偶联抗体不同添加量结果分析第46页
        3.3.5 不同抗体制备的免疫磁珠捕获效果第46-47页
        3.3.6 链酶亲和素磁珠优化第47-48页
        3.3.7 磁珠粒径对菌捕获能力的影响第48页
        3.3.8 LM与IMBs结合观察第48-49页
        3.3.9 不同封闭剂比较第49-50页
        3.3.10 免疫反应时间对捕获效率的影响第50-51页
        3.3.11 磁分离时间对免疫磁捕获效率的影响第51页
        3.3.12 不同磁强度比较第51-52页
        3.3.13 免疫磁珠捕获不同菌浓度结果分析第52页
        3.3.14 免疫磁珠特异性第52-53页
        3.3.15 杂菌存在下对免疫磁珠捕获目标菌的影响第53页
        3.3.16 对不同培养条件所得菌捕获效率结果分析第53-54页
        3.2.17 免疫磁珠保存实验第54页
        3.3.18 在实际样本中的捕获第54-55页
    3.4 讨论第55-5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4.1 结论第57页
        4.1.1 LM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57页
        4.1.2 纳米免疫磁珠快速特异性富集LM的建立第57页
    4.2 展望第57-59页
        4.2.1 LM抗体的制备第57-58页
        4.2.2 大体系纳米免疫磁珠高效富集LM方法建立第58页
        4.2.3 食品样品中的应用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个人介绍第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南昌市降雨特征变化研究
下一篇:生长分化因子9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