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质易拉罐模具的设计与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易拉罐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3 易拉罐模具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4-15页 |
1.4 易拉罐的生产工艺 | 第15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冲杯工艺和模具设计 | 第17-37页 |
2.1 冲杯模具整体方案设计 | 第17-18页 |
2.1.1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 第17页 |
2.1.2 冲杯工艺方案 | 第17-18页 |
2.2 冲裁件的排样设计 | 第18-21页 |
2.2.1 排样的意义 | 第18-19页 |
2.2.2 排样的方式 | 第19-21页 |
2.3 冲裁间隙 | 第21-24页 |
2.3.1 合理间隙的选取 | 第21-24页 |
2.4 拉深模具参数确定 | 第24-27页 |
2.4.1 拉深系数的选取 | 第24-25页 |
2.4.2 拉深模具参数的计算 | 第25-27页 |
2.5 冲裁拉深部分工艺力的确定 | 第27-31页 |
2.5.1 冲裁力的计算 | 第27-28页 |
2.5.2 压边力的计算 | 第28-29页 |
2.5.3 拉深力的计算 | 第29-30页 |
2.5.4 冲杯机的选择 | 第30页 |
2.5.5 模具闭合高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2.6 冲杯模具主要零件设计 | 第31-35页 |
2.6.1 冲杯冲头的设计 | 第31-33页 |
2.6.2 冲杯压料模的设计 | 第33页 |
2.6.3 上剪口凹模的设计 | 第33-34页 |
2.6.4 落料拉深模具设计 | 第34-35页 |
2.7 冲杯模具的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罐体成形模具和其它模具设计 | 第37-51页 |
3.1 罐体成形工序 | 第37-38页 |
3.2 模具参数计算 | 第38-42页 |
3.2.1 再拉深系数的确定 | 第38页 |
3.2.2 再拉深模具部分参数确定 | 第38-39页 |
3.2.3 变薄拉深参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3.2.4 罐体成形过程高度计算 | 第40-41页 |
3.2.5 压边力及拉深力的计算 | 第41-42页 |
3.3 罐体成形模具设计 | 第42-47页 |
3.3.1 拉深凸模的设计 | 第42-43页 |
3.3.2 再拉深压边圈的设计 | 第43-44页 |
3.3.3 再拉深凹模设计 | 第44-45页 |
3.3.4 变薄拉深凹模设计 | 第45-46页 |
3.3.5 罐底模具设计 | 第46-47页 |
3.3.6 罐底压边圈设计 | 第47页 |
3.4 缩颈模具设计 | 第47-48页 |
3.5 翻边模具设计 | 第48-49页 |
3.6 罐体成形模具的工作原理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罐体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51-7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DYNAFORM软件概述 | 第51-52页 |
4.3 罐体成形过程重要工序分析 | 第52-53页 |
4.4 工艺方案的设计 | 第53页 |
4.5 冲杯数值模拟过程 | 第53-57页 |
4.5.1 冲杯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4.5.2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4.5.3 相关参数设置 | 第55-57页 |
4.6 冲杯数值模拟结果 | 第57-58页 |
4.7 冲杯模具结构参数优化 | 第58-64页 |
4.7.1 压边力的优化 | 第58-60页 |
4.7.2 凹模圆角半径的优化 | 第60-63页 |
4.7.3 拉深间隙的优化 | 第63-64页 |
4.8 再拉深数值模拟 | 第64-70页 |
4.8.1 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4.8.2 再拉深数值模拟结果 | 第65-66页 |
4.8.3 再拉深模具结构参数优化 | 第66-7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易拉罐模具的应用与成果 | 第71-75页 |
5.1 易拉罐模具的实体模型 | 第71-72页 |
5.2 本次设计细长罐的优势 | 第72-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