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7-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脉络和框架 | 第12-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6-25页 |
2.1 心理所有权的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及内涵 | 第16页 |
2.1.2 心理所有权的维度与测量 | 第16-17页 |
2.1.3 心理所有权的形成机制 | 第17-19页 |
2.2 自我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 物我关系理论 | 第20-25页 |
2.3.1 物我关系的逻辑演化 | 第20-21页 |
2.3.2 物我关系的视域更迭 | 第21-25页 |
3 心理所有权的本质剖析及其价值 | 第25-29页 |
3.1 心理所有权的内涵 | 第25-27页 |
3.1.1 占有感视角 | 第25-26页 |
3.1.2 物我一体视角 | 第26-27页 |
3.2 物我一体视角下心理所有权的价值 | 第27-29页 |
3.2.1 自我管理与管理的耦合 | 第27页 |
3.2.2 自我与目标物的双重解放 | 第27-29页 |
4 心理所有权的内在逻辑: 物我一体的视角 | 第29-35页 |
4.1 心理所有权的实现: 伦理的必然性 | 第29-31页 |
4.2 德性员工的塑造: 内圣外王 | 第31-32页 |
4.3 员工“内圣”而“外王”的路径:中庸 | 第32-35页 |
5 中国本土员工心理所有权的生成机制 | 第35-42页 |
5.1 心理所有权的生成本质 | 第35-38页 |
5.1.1 “诚”: 心理所有权生成境域的开显 | 第35-36页 |
5.1.2 物我互动(中庸): 心理所有权生成的过程 | 第36-37页 |
5.1.3 “物我一体”(和合): 作为一个中介 | 第37-38页 |
5.2 个体的自我实现机制 | 第38-39页 |
5.2.1 自我实现的结构: 由自我实现到目标物实现 | 第38页 |
5.2.2 自我实现与目标物实现的关系 | 第38-39页 |
5.3 管理的教化机制与惩戒机制 | 第39-40页 |
5.3.1 教化机制: 内在动机的唤起 | 第39-40页 |
5.3.2 惩戒机制: 外在行为的规制 | 第40页 |
5.4 参与式的“物我和合”原则 | 第40-41页 |
5.5 心理所有权的机制体系 | 第41-42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2-47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42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42-43页 |
6.3 理论启示 | 第43-46页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