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信息化领导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力量 | 第14页 |
1.1.2 信息化领导力是各群体能力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 第14-15页 |
1.1.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途径与策略较为单一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文献梳理 | 第16页 |
1.3.2 现状分析 | 第16页 |
1.3.3 材料收集 | 第16页 |
1.3.4 个案分析 | 第16页 |
1.3.5 提出建议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 第20-4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领导力 | 第20页 |
2.1.2 信息化领导力 | 第20-21页 |
2.1.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 第21-22页 |
2.2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 | 第22-36页 |
2.2.1 概念内涵研究的比较 | 第22-26页 |
2.2.2 能力构成与评价体系研究的比较 | 第26-30页 |
2.2.3 能力现状研究的比较 | 第30-33页 |
2.2.4 提升策略研究的比较 | 第33-36页 |
2.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 | 第36页 |
2.4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6-38页 |
2.5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反思 | 第38-42页 |
2.5.1 研究主题方面: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单一 | 第39页 |
2.5.2 研究内容方面:较少以国家标准为依据或参照 | 第39页 |
2.5.3 研究视角方面:单一关注校长,缺乏多元视角 | 第39-42页 |
3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课程现状及需求分析 | 第42-50页 |
3.1 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 | 第42-44页 |
3.1.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培训课程为主 | 第42-43页 |
3.1.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自我提升为辅 | 第43-44页 |
3.2 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课程内容 | 第44-45页 |
3.2.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题 | 第44-45页 |
3.2.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相关内容 | 第45页 |
3.3 其他主体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与内容 | 第45-46页 |
3.4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3.4.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较为单一 | 第46页 |
3.4.2 受培训名额限制,培训辐射范围较小 | 第46页 |
3.4.3 提升内容较为分散,与标准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 第46-47页 |
3.4.4 未考虑校长的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统一 | 第47页 |
3.5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课程需要国际借鉴 | 第47-50页 |
3.5.1 借鉴学位培养,丰富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 | 第47页 |
3.5.2 借鉴开放申请,拓展课程的教学对象范围 | 第47页 |
3.5.3 借鉴专业课程,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内容 | 第47-48页 |
3.5.4 借鉴实践活动,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 | 第48页 |
3.5.5 借鉴调整机制,根据变化不断完善课程设置 | 第48-50页 |
4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课程的项目背景分析 | 第50-62页 |
4.1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培养项目的培养目标 | 第50-52页 |
4.1.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ETL)项目培养目标 | 第50-51页 |
4.1.2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STL)项目培养目标 | 第51-52页 |
4.2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培养项目的入学要求 | 第52-54页 |
4.2.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ETL)项目入学要求 | 第52-53页 |
4.2.2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STL)项目入学要求 | 第53-54页 |
4.3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 | 第54-58页 |
4.3.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ETL)项目课程体系 | 第54-55页 |
4.3.2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STL)项目课程体系 | 第55-58页 |
4.4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培养项目的主要特点 | 第58-62页 |
4.4.1 多层次的培养目标,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选择 | 第58-59页 |
4.4.2 培养参照国际标准,构建世界一流师资队伍 | 第59页 |
4.4.3 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群设置 | 第59-60页 |
4.4.4 灵活的入学形式与网络授课方式 | 第60-62页 |
5 美国12所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特点分析 | 第62-78页 |
5.1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学分要求 | 第64-65页 |
5.2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名称 | 第65-66页 |
5.3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描述 | 第66-67页 |
5.4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内容 | 第67-69页 |
5.5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结构 | 第69-73页 |
5.5.1 分散型课程结构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分割为各项具体技能 | 第69-70页 |
5.5.2 中心型课程结构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作为核心内容组建课程体系 | 第70-72页 |
5.5.3 融合型课程结构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作为融合多种知识的整体 | 第72-73页 |
5.6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主要特点 | 第73-78页 |
5.6.1 课程内容选择和学习者多样化 | 第73-74页 |
5.6.2 课程名称与课程描述相结合 | 第74-75页 |
5.6.3 多元化的课程结构类型 | 第75-76页 |
5.6.4 重视研究与实践类课程 | 第76-78页 |
6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发展变革分析 | 第78-94页 |
6.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项目创立的过程 | 第78-81页 |
6.1.1 项目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78-79页 |
6.1.2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CASTLE)创立 | 第79-80页 |
6.1.3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倡议(STLI)创立 | 第80-81页 |
6.2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项目课程的设计理念 | 第81-85页 |
6.2.1 国家标准是课程设置的基础 | 第81-82页 |
6.2.2 混合学习是课程活动的模式 | 第82-83页 |
6.2.3 情景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方法 | 第83页 |
6.2.4 技术整合是帮助理解的工具 | 第83-85页 |
6.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支持及推广课程活动 | 第85-87页 |
6.3.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位课程的设计开发 | 第85页 |
6.3.2 为教育领导力培养项目提供资源与支持 | 第85页 |
6.3.3 向中小学领导者提供专业发展的资源与建议 | 第85-86页 |
6.3.4 与公司、协会以及教育机构开展战略合作 | 第86页 |
6.3.5 向社会大众解读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作用 | 第86-87页 |
6.4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课程教学的反馈 | 第87-88页 |
6.4.1 学习者个人的转变 | 第87-88页 |
6.4.2 学习者对在处机构的影响 | 第88页 |
6.5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课程的调整与完善 | 第88-91页 |
6.5.1 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位培养体系 | 第88-89页 |
6.5.2 根据国家标准的调整学位课程设置 | 第89-90页 |
6.5.3 混合教学模式调整为网络授课形式 | 第90页 |
6.5.4 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支持教学实践 | 第90-91页 |
6.6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课程特点 | 第91-94页 |
6.6.1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理念 | 第91-92页 |
6.6.2 资源共享支持课程推广 | 第92页 |
6.6.3 课程设置不断调整完善 | 第92-93页 |
6.6.4 科研教学相互支持发展 | 第93-94页 |
7 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启示 | 第94-104页 |
7.1 宏观层面:重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顶层设计 | 第94-97页 |
7.1.1 构建专门机构,开展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 | 第94-95页 |
7.1.2 实行开放申请,面向社会提供在线提升课程 | 第95-96页 |
7.1.3 选择代表性院校,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水平认证 | 第96-97页 |
7.2 中观层面:开展培养项目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 第97-100页 |
7.2.1 根据国家标准和学习者需求,设计学位课程体系 | 第97-98页 |
7.2.2 选择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增强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 | 第98-99页 |
7.2.3 积极促进课程知识的融合,树立实践导向的培养目标 | 第99-100页 |
7.3 微观层面:探讨课程教学与支持活动的设计 | 第100-104页 |
7.3.1 基于情景教学,加深学习者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 第100-101页 |
7.3.2 采用多种方式,支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课程教学 | 第101页 |
7.3.3 树立共享理念,向其他学校提供资源及发展建议 | 第101-104页 |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04-105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10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附录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