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原因及目的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二)关于此课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不同版本教科书比较分析 | 第15-23页 |
| 一、标题设置 | 第15-17页 |
| 二、课文系统 | 第17-21页 |
| (一)绪论性课文比较 | 第17-18页 |
| (二)基本课文比较 | 第18-21页 |
| (三)补充性课文比较 | 第21页 |
| 三、课文辅助系统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材整合 | 第23-29页 |
| 一、学术界观点 | 第23-25页 |
| (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时限 | 第23-24页 |
| (二)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因素 | 第24页 |
| (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可忽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第24-25页 |
| (四)1927-1936 年民族工业不能简单地用较快发展来概括 | 第25页 |
| 二、教材整合 | 第25-29页 |
| (一)四个版本教材整合 | 第25-27页 |
| (二)教学内容整合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 第29-43页 |
| 一、课前教学设计 | 第29-32页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分析 | 第29-30页 |
| (二)设计构思及学情分析 | 第30页 |
| (三)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 (四)教学重难点 | 第31页 |
| (五)教学方法 | 第31页 |
| (六)教学媒体与课时安排 | 第31-32页 |
| 二、课堂设计与实施方案 | 第32-43页 |
| (一)导入新课 | 第32页 |
| (二)讲授新课 | 第32-41页 |
| (三)课堂小结 | 第41页 |
| (四)板书设计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43-51页 |
| 一、教学评价 | 第43-45页 |
| (一)听课教师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43-44页 |
| (二)学生生成性评价——基于课堂实施的调查分析 | 第44-45页 |
| 二、教学反思 | 第45-51页 |
|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 第46-49页 |
| (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A | 第55-58页 |
| 附录B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