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6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第16-17页
    第五节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9-26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案例研究第19页
        二、环境教育第19页
        三、案例教学第19-20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20-23页
        一、科学理论第20-21页
        二、教育理论第21-23页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目标第23-26页
        一、知识目标第23页
        二、意识目标第23-24页
        三、态度目标第24页
        四、技能目标第24-25页
        五、参与目标第25-26页
第三章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评价第26-36页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现状第26-32页
        一、调查对象选择第26页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第26-27页
        三、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现状分析第27-32页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一、案例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不足第32-33页
        二、案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环境知识获取渠道狭窄第33页
        三、案例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环境行为养成第33-34页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原因第34-36页
        一、教师原因第34页
        二、学校原因第34页
        三、教材原因第34-35页
        四、学生自身原因第35页
        五、社会原因第35-36页
第四章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策略分析第36-45页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优势第36-38页
        一、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36-37页
        二、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与价值观的培养第37页
        三、有利于学生环境行为习惯的养成第37-38页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选择原则第38-39页
        一、真实性原则第38页
        二、典型性原则第38-39页
        三、时代性原则第39页
        四、教育性原则第39页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进行环境教学案例教学的内容点第39-42页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第39-41页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与案例教学的融合第41-42页
    第四节 高中地理课程中推动环境教育案例教学发展的有效策略第42-45页
        一、案例教学内容策略第42-43页
        二、案例教学方式策略第43页
        三、案例教学计划策略第43-45页
第五章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实践设计第45-60页
    第一节 环境意识培养类案例教学第45-50页
        一、案例设计第45页
        二、案例实施过程第45-49页
        三、案例分析第49-50页
        四、案例总结第50页
    第二节 环境知识学习类案例教学第50-54页
        一、案例设计第50页
        二、案例实施过程第50-53页
        三、案例分析第53-54页
        四、案例总结第54页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养成类案例教学第54-58页
        一、案例设计第54-55页
        二、案例实施过程第55-57页
        三、案例分析第57-58页
        四、案例总结第58页
    第四节 案例教学思考与总结第58-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1页
    第一节 结论第60页
    第二节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初中英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安宁市属中学为例
下一篇: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