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思想品德课论文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2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16-18页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第16页
        (二) 德育的实效性第16-17页
        (三) 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第17-18页
    四、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二) 问卷调查法第18-19页
        (三) 案例研究法第19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19-20页
第一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概况第20-26页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师资第20-22页
        (一) 临沧市临翔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与全校教师总人数的比例第20页
        (二)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性别结构第20-21页
        (三)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年龄结构第21页
        (四)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历结构第21-22页
        (五)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教龄结构第22页
    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对象第22-23页
        (一) 教学对象第22页
        (二)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第22-23页
    三、《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第23-24页
        (一) 农村小学学校环境第23-24页
        (二) 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和使用频率第24页
    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第24页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结构第24页
        (二)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第24页
    五、《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第24-26页
第二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难题第26-29页
    一、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情况第26-28页
        (一)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标准和性质认识不清第26-27页
        (二) 学生缺乏对《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第27-28页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难题第28-29页
        (一)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忽视了本学科的地位与价值第28页
        (二) 学生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对自我健康成长的意义第28-29页
第三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9-35页
    一、教育主管部门原因第29-30页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受重视第29页
        (二)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第29-30页
    二、学校管理原因第30-31页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安排随意第30页
        (二) 缺乏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第30-31页
        (三) 教学评价缺位,课程管理松散第31页
    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第31-34页
        (一) 缺乏思政专业精神和素养第31-32页
        (二) 单一的教学手段,课堂没有生机第32-33页
        (三) 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匮乏第33页
        (四) 简单随意的学生评价模式第33-34页
    四、家长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第34-35页
        (一) 家长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第34页
        (二) 学生的生活阅历储备与教材内容的不适应第34-35页
第四章 提高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第35-41页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基于学科发展,加强课程实施第35-36页
        (一) 强化监管和督导第35页
        (二)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整体水平第35-36页
    二、做好校本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第36-38页
        (一) 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36页
        (二) 学校应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第36-37页
        (三) 建立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第37-38页
        (四) 强化家长、社会对《思想品德》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第38页
    三、教师要转换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38-41页
        (一) 树立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第38-39页
        (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要准确定位第39页
        (三) 任课教师应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39-40页
        (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积极参与该课程的学习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附录第44-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研究
下一篇: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