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适度氧化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6页
    1.1 立题背景第14-15页
    1.2 大豆分离蛋白概述第15-16页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及营养特点第15页
        1.2.2 大豆蛋白的凝胶性质第15页
        1.2.3 大豆蛋白的乳化性质第15-16页
        1.2.4 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第16页
    1.3 大豆分离蛋白的氧化改性概述第16-21页
        1.3.1 蛋白质氧化的机制第16-19页
        1.3.2 氧化对于大豆蛋白结构的影响第19-20页
        1.3.3 氧化对大豆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第20页
        1.3.4 氧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第20-21页
    1.4 肌原纤维蛋白概述第21-23页
        1.4.1 肌原纤维蛋白的组成第21-22页
        1.4.2 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活性第22-23页
        1.4.3 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第23页
    1.5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第23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2.1 原料与设备第26-28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6-27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2.2 试验方法第28-34页
        2.2.1 蛋白质氧化体系的建立第28页
        2.2.2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8-29页
        2.2.3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变化第29-30页
        2.2.4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聚集性的影响第30-31页
        2.2.5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第31页
        2.2.6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测定第31-32页
        2.2.7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第32-33页
        2.2.8 适度氧化的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第33页
        2.2.9 数据分析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69页
    3.1 氧化后大豆蛋白理化性质的研究第34-37页
        3.1.1 双缩脲法测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第34页
        3.1.2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衍生物的影响第34-36页
        3.1.3 氧化对表面暴露巯基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3.2 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变化的影响第37-46页
        3.2.1 圆二色谱分析第37-39页
        3.2.2 红外光谱分析第39-42页
        3.2.3 色氨酸荧光分析第42-44页
        3.2.4 紫外扫描结构分析第44-45页
        3.2.5 氧化对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第45-46页
    3.3 氧化对大豆蛋白聚集性的影响第46-55页
        3.3.1 氧化对大豆蛋白粒径分布的影响第46-48页
        3.3.2 凝胶色谱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第48-53页
        3.3.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测定第53-55页
    3.4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第55-58页
        3.4.1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力(EAI)及乳化稳定性(ESI)的影响第55-56页
        3.4.2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影响第56页
        3.4.3 乳化液的微观照片第56-58页
    3.5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第58-62页
        3.5.1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第58-59页
        3.5.2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颜色的影响第59-60页
        3.5.3 凝胶微观结构的测定第60-62页
    3.6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第62-69页
        3.6.1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第62-64页
        3.6.2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第64-65页
        3.6.3 氧化的大豆分离蛋白对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65-66页
        3.6.4 氧化的大豆分离蛋白对于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第66-67页
        3.6.5 氧化的大豆分离蛋白对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第67-69页
4 讨论第69-76页
    4.1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理化性质的研究第69-70页
        4.1.1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第69页
        4.1.2 氧化后对大豆分离蛋白二聚酪氨酸含量的影响第69-70页
        4.1.3 氧化后对大豆分离蛋白表面暴露巯基含量的影响第70页
    4.2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变化第70-72页
        4.2.1 圆二色谱的分析第70页
        4.2.2 红外光谱的分析第70-71页
        4.2.3 荧光分析第71页
        4.2.4 紫外扫描光谱分析第71页
        4.2.5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第71-72页
    4.3 氧化对大豆蛋白聚集性的影响第72页
        4.3.1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分布的影响第72页
        4.3.2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色谱的影响第72页
        4.3.3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电泳的影响第72页
    4.4 氧化对于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72-73页
    4.5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第73-74页
    4.6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第74-76页
        4.6.1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第74页
        4.6.2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第74-75页
        4.6.3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75页
        4.6.4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75页
        4.6.5 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第75-76页
5 结论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8页
附录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
下一篇:多模式镇痛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