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呕吐毒素的概述 | 第13-14页 |
1.1.1 呕吐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呕吐毒素的毒性及危害 | 第13-14页 |
1.2 呕吐毒素的污染状况 | 第14-15页 |
1.3 呕吐毒素的限量标准 | 第15-16页 |
1.4 呕吐毒素的检测 | 第16-18页 |
1.4.1 薄层色谱法(TLC) | 第16页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6-17页 |
1.4.3 气相色谱法(GC) | 第17页 |
1.4.4 色谱-质谱联用法(LC-MC) | 第17-18页 |
1.4.5 酶联免疫法(ELISA) | 第18页 |
1.4.6 其他检测方法 | 第18页 |
1.5 呕吐毒素的脱除 | 第18-20页 |
1.5.1 机械脱除法 | 第18-19页 |
1.5.2 物理脱除法 | 第19页 |
1.5.3 化学脱除法 | 第19-20页 |
1.5.4 生物学脱除法 | 第20页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多功能净化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精炼玉米油中呕吐毒素 | 第23-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3 玻璃仪器的脱毒 | 第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2.2.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2.2 样品净化柱的选择 | 第25页 |
2.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5-26页 |
2.2.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26-27页 |
2.2.5 方法的精密度与回收率 | 第27页 |
2.2.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3 玉米胚、玉米毛油和成品油中呕吐毒素含量研究 | 第29-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2.1 方法验证 | 第31页 |
3.2.2 不同地区玉米胚中DON含量 | 第31-32页 |
3.2.3 玉米毛油和成品油中DON含量 | 第32-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4 不同制油工艺对玉米胚及加工产物中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4.2.1 方法验证 | 第37页 |
4.2.2 玉米胚主要组分含量及其毛油主要质量指标 | 第37-38页 |
4.2.3 玉米胚及其浸出毛油和压榨毛油中DON含量 | 第38-39页 |
4.2.4 玉米胚及其压榨饼和浸出粕中DON含量 | 第39-41页 |
4.3 小结 | 第41-43页 |
5 储存条件对玉米胚及粕和毛油中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5.2.1 玉米胚储存过程中原料品质的变化 | 第45-47页 |
5.2.2 玉米胚储存过程中DON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5.2.3 不同含量的变化玉米胚脱脂玉米粕中DON变化 | 第48-49页 |
5.2.4 玉米胚储存条件对其毛油品质的影响 | 第49-52页 |
5.2.5 不同储存条件对毛油中DON含量的影响 | 第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6 玉米油中呕吐毒素脱除方法的研究 | 第53-6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6.1.2 仪器与设备 | 第53-54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6.2.1 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 | 第55-59页 |
6.2.2 玉米油实际精炼过程中DON含量变化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6.3 小结 | 第60-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7.1 结论 | 第63-65页 |
7.2 创新点 | 第65页 |
7.3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