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京剧音乐论文--曲谱研究论文

以谱观行--曾志忞戏曲改良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缘起第9-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页
 四、研究意义第12-15页
第一章 概述第15-35页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第15-23页
 第二节 近代记谱法的发展与演变第23-24页
 第三节 音乐的传承方式——“记谱法”与“口传心授”第24-26页
 第四节 曲谱记录的意义与局限性第26-30页
  一、曲谱对音乐传承的意义第26-29页
  二、曲谱记录的局限性第29-30页
 第五节 晚清戏曲改良第30-34页
 第六节 本章结语第34-35页
第二章 曾志忞及其戏曲改良观第35-48页
 第一节 曾志忞——京剧音乐改良的先行者第35-41页
  一、人生轨迹第35-37页
  二、“北行”原因探析第37-38页
  三、对传统音乐态度的转变第38-41页
 第二节 曾志态及其戏曲改良观第41-46页
  一、伴奏乐器第41-43页
  二、和声第43页
  三、板式第43-44页
  四、记谱法第44-45页
  五、教学第45页
  六、其它第45-46页
 第三节 本章结语第46-48页
第三章 曾志忞戏曲改良的实践成果——《天水关》曲谱第48-79页
 第一节 曲谱的产生第48-51页
  一、中西音乐会的建立第48-49页
  二、曲谱产生过程第49-51页
 第二节 曲谱内容第51-60页
  一、曲本概况第53-54页
  二、曲谱改良第54-57页
  三、剧目选择第57-59页
  四、过门摘要第59-60页
 第三节 曲谱特征第60-74页
  一、角色第61页
  二、服装第61-63页
  三、过门第63-67页
  四、板眼第67-70页
  五、锣鼓经第70-72页
  六、胡琴定弦与曲谱定调第72-73页
  七、其它第73-74页
 第四节 社会影响及评价第74-78页
 第五节 本章结语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当代民营剧团发展运作现状初探
下一篇:中国早期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研究(190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