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联绵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零、绪论 | 第8-1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任务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理念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联绵词概念的界定 | 第11-19页 |
(一) 古文献中与联绵词相关的术语 | 第11-14页 |
1. 联绵字 | 第11-12页 |
2. 连绵字 | 第12页 |
3. 骈字 | 第12-13页 |
4. 謰语 | 第13-14页 |
5. 连语 | 第14页 |
(二) 联绵词定义综述 | 第14-17页 |
(三) 本文对联绵词的界定 | 第17-19页 |
二、《广雅疏证》联绵词概况 | 第19-26页 |
(一) 《广雅疏证》联绵词调查 | 第19-23页 |
1. 声韵判定标准与数量统计标准 | 第19-22页 |
2. 《广雅疏证》联绵词数量及分类 | 第22-23页 |
3. 《广雅疏证》联绵词的文献来源 | 第23页 |
(二) 《广雅疏证》对《广雅》联绵词的校勘 | 第23-26页 |
1. 补充《广雅》脱漏的联绵词 | 第23-24页 |
2. 纠正《广雅》讹误的联绵词 | 第24-26页 |
三、从《广雅疏证》看古代联绵词的来源 | 第26-53页 |
(一) 同义复词是联绵词形成的重要来源 | 第26-33页 |
1. 《广雅疏证》之“合言” | 第26-29页 |
2. 《广雅疏证》之“连语” | 第29-32页 |
3. 关于部分同义复词演变成联绵词的研究 | 第32-33页 |
(二) 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的演变 | 第33-39页 |
1. 单音节词缓读 | 第34-36页 |
2. 单音节词衍音 | 第36-39页 |
(三) 天然的联绵词 | 第39-43页 |
(四)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声近义通现象探讨 | 第43-53页 |
1. 联绵词来源于单音节词缓读或衍音 | 第44页 |
2. 联绵词来源于部分同义复合词 | 第44-45页 |
3. 联绵词来源于天然的联绵词 | 第45-46页 |
4. 联绵词来源于上古复辅音声母 | 第46-53页 |
四、关于《广雅疏证》联绵词训释方法的研究 | 第53-87页 |
(一) 以声音为线索疏证联绵词 | 第53-72页 |
1. “音转”类 | 第54-62页 |
2. “声近”类 | 第62-66页 |
3. “声通”类 | 第66-69页 |
4. “声同”类 | 第69-72页 |
(二) 辨明文字异体以疏证联绵词 | 第72-76页 |
1. 运用术语“同”辨明异体字 | 第72-75页 |
2. 明确提出“字异而义同” | 第75-76页 |
(三) 运用类比手法疏证联绵词 | 第76-81页 |
1. 运用类比手法揭示联绵词音转规律 | 第76-78页 |
2. 运用类比手法揭示联绵词异物同名的根源 | 第78-79页 |
3. 通过类比手法阐明联绵词词义引中 | 第79-81页 |
(四) 《广雅疏证》联绵词训释方法的贡献与不足 | 第81-87页 |
1. 《广雅疏证》联绵词训释方法的贡献 | 第81-83页 |
2. 《广雅疏证》联绵词训释方法的不足 | 第83-87页 |
五、《广雅疏证》联绵词校诂问题研究 | 第87-93页 |
(一) 对前人之说的纠正 | 第87-90页 |
1. 拘泥于常用义 | 第88-89页 |
2. 曲解前人注释之意 | 第89页 |
3. 不明文字讹误 | 第89-90页 |
(二) 校诂过程中的问题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广雅疏证》联绵词总表 | 第95-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