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1 说谎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4页 |
| ·说谎的概念 | 第11页 |
| ·说谎的分类 | 第11-14页 |
| ·利他谎言 | 第12-13页 |
| ·利己谎言 | 第13-14页 |
| 2 儿童说谎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自然观察法 | 第14页 |
| ·故事情境法 | 第14-15页 |
| ·实验研究法 | 第15-17页 |
| ·“抵制诱惑”情境 | 第15-16页 |
| ·“反点红”任务 | 第16页 |
| ·“评画”任务 | 第16页 |
| ·“不被希望礼物”范式 | 第16-17页 |
| ·窗口任务 | 第17页 |
| 3 儿童说谎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 | 第17-19页 |
| ·利己谎言的发展 | 第18页 |
| ·利他谎言的发展 | 第18-19页 |
| ·儿童说谎认知及道德理解研究 | 第19-20页 |
| ·儿童说谎行为与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20-22页 |
| ·儿童说谎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儿童说谎与执行功能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影响儿童说谎的其他因素 | 第22页 |
| 4 说谎相关认知因素 | 第22-26页 |
| ·执行功能 | 第23-24页 |
| ·心理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31页 |
| 1 前人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 | 第26-27页 |
| ·缺少对自我利益谎言的发生时间的研究 | 第26页 |
| ·缺乏对自我利益谎言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26-27页 |
| ·缺乏对谎言产生动机的探究 | 第27页 |
| ·缺乏对说谎行为与其他认知因素的因果关系研究 | 第27页 |
| 2 研究构思与假设 | 第27-31页 |
| ·研究构思 | 第27-28页 |
|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 ·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 ·实际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第31-48页 |
| 1 实验一:儿童说谎行为与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等认知因素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31-48页 |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6页 |
| ·被试 | 第31-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 ·2-4岁儿童的自我利益谎言行为 | 第37页 |
| ·2-4岁儿童说谎的动机 | 第37-39页 |
| ·儿童说谎行为与智商和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之间的相关和偏相关 | 第39-41页 |
| ·不同认知任务对儿童说谎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 ·讨论 | 第43-48页 |
| ·2-4岁儿童的自我利益谎言行为 | 第43-44页 |
| ·儿童说谎的动机 | 第44-45页 |
| ·儿童说谎与智商的关系 | 第45-46页 |
| ·儿童说谎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儿童说谎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2 实验二:儿童说谎行为与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等认知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 | 第48-58页 |
| ·研究目的 | 第48-49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 ·被试 | 第49页 |
|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 ·实验程序 | 第50-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 ·儿童能否学会说谎 | 第51-53页 |
| ·儿童说谎的提高能否促进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提升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儿童能否学会说谎 | 第54-55页 |
| ·儿童说谎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儿童说谎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 | 第58-61页 |
| 1 儿童的说谎行为 | 第58-59页 |
| 2 说谎行为与认知因素的关系 | 第59页 |
| 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59-61页 |
| ·儿童说谎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的反方向证明 | 第59-60页 |
| ·认知任务的不同 | 第60页 |
| ·说谎任务的转变 | 第60页 |
| ·被试的选择 | 第60-61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