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所批判的对象 | 第13-27页 |
| (一) “自我意识”:鲍威尔的精神性抽象的人 | 第13-16页 |
| 1. “自我意识”与基督教的起源 | 第14-15页 |
| 2. “自我意识”与宗教异化 | 第15-16页 |
| (二) “类”: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模糊的人 | 第16-22页 |
| 1. “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 第17-18页 |
| 2. 感性对象性原则 | 第18-20页 |
| 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第20-22页 |
| (三) “唯一者”:施蒂纳的经验的自私的个人 | 第22-27页 |
| 1. 对思辩哲学的批判 | 第22-24页 |
| 2. “唯一者”与利己主义的“我” | 第24-27页 |
| 二、马克思对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相关思想的批判 | 第27-39页 |
| (一) 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 第27-30页 |
| 1. 与人民群众相对立的“自我意识” | 第27-29页 |
| 2. 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我意识” | 第29-30页 |
| (二) 对费尔巴哈“类”的批判 | 第30-34页 |
| 1. 脱离社会实践的“类” | 第31-32页 |
| 2. 没有社会历史规定性的“类” | 第32-34页 |
| (三) 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 第34-36页 |
| 1. 没有超越思辩哲学的“唯一者” | 第34-35页 |
| 2. 作为唯心主义与唯实主义混合物的“我” | 第35-36页 |
| (四) “三种批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 第36-39页 |
| 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基本架构 | 第39-48页 |
| (一) “现实的个人”概念的主要内涵 | 第39-41页 |
| (二)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内在的基本特性 | 第41-44页 |
| 1. 自然性 | 第41-42页 |
| 2. 社会性 | 第42页 |
| 3. 精神性 | 第42-43页 |
| 4. 实践性 | 第43页 |
| 5. 历史性 | 第43-44页 |
| (三) “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 第44-46页 |
| (四)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 第46-48页 |
| 四、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48-56页 |
| (一) 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困境 | 第48-52页 |
| 1. 理想信念的缺失 | 第48-49页 |
| 2. 人的“物化” | 第49-52页 |
| (二)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和旨归 | 第52-53页 |
|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 第53-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