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心智游移现象及概念 | 第11页 |
| ·心智游移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心智游移的口头报告法 | 第12-13页 |
| ·心智游移的行为学研究法 | 第13-14页 |
| ·心智游移的生理及脑功能学研究法 | 第14-15页 |
| ·心智游移的老龄化研究 | 第15-18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 4.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 ·实践意义 | 第19-21页 |
| 5. 实验一:心智游移频率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来自SART、IPI和当前关注访谈的证据 | 第21-37页 |
| ·实验一的出发点 | 第21页 |
| ·实验一目标 | 第21页 |
| ·实验一内容 | 第21页 |
| ·实验一假设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 ·实验设计与变量 | 第22页 |
| ·被试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 ·想象过程量表频率分问卷(以下简称IPI问卷,见附录1) | 第23页 |
| ·心智游移特质问卷频率分问卷(见附录2) | 第23页 |
| ·访谈问卷(见附录3) | 第23-24页 |
|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 ·程序 | 第24-2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 ·被试心智游移自评结果 | 第27-28页 |
| ·两组被试在SART任务中的差异 | 第28-31页 |
| ·SART任务中两组被试TUT的差异 | 第28页 |
| ·两组被试的nogo错误率比较 | 第28-29页 |
| ·SART任务中两组被试反应时的差异 | 第29-31页 |
| ·被试自评心智游移与任务中的心智游移的相关 | 第31-32页 |
| ·访谈个体当前关注的结果 | 第32-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心智游移频率上的差异 | 第35页 |
| ·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任务中反应时的差异 | 第35-36页 |
| ·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任务中犯错后的行为表现 | 第36页 |
| ·个体的当前关注是否对其心柳游移频率有影响 | 第36-37页 |
| ·实验一小结 | 第37页 |
| 6. 实验二:心智游移频率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来自阅读任务和生活事件调查的证据 | 第37-44页 |
| ·实验二的出发点 | 第37-38页 |
| ·实验二目标 | 第38页 |
| ·实验二内容 | 第38页 |
| ·实验二假设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 ·实验变量 | 第38页 |
| ·被试 | 第38-39页 |
| ·程序 | 第39-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两组被试在阅读中各指标的比较 | 第41页 |
| ·两组被试在自我报告和probe的心智游移频率的差异 | 第41-42页 |
| ·个体阅读正确率与心智游移的相关 | 第42页 |
| ·生活事件量表分数与心智游移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 ·两组被试生活事件量表得分差异 | 第42-43页 |
| ·生活事件量表分数与心智游移的相关性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老年人与年轻人在阅读任务中心智游移的差异 | 第43-44页 |
| ·生活事件对个体心智游移的影响 | 第44页 |
| ·实验小结 | 第44页 |
| 7. 综合讨论 | 第44-46页 |
| 8. 总体结论 | 第46页 |
| 9.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 ·创新点 | 第46-47页 |
| ·不足之处 | 第47页 |
| ·未来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1 | 第52-54页 |
| 附录2 | 第54-56页 |
| 附录3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