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9页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5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页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7页
     ·研究的思路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和重难点第17-19页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17页
     ·研究的重难点第17-19页
第二章 通识教育的内涵与通识课程第19-25页
   ·通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第19-20页
     ·自由教育第19页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第19-20页
   ·通识教育的内涵第20-22页
     ·“字义学”解释第20页
     ·“性质论”解释第20-21页
     ·“目的论”解释第21页
     ·“课程论”解释第21-22页
   ·通识课程第22-25页
     ·课程第22页
     ·通识课程第22页
     ·通识课程的分类第22-25页
第三章 通识教育人文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第25-32页
   ·人文教育的基本界定第25-27页
     ·人文学科的内涵第25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第25-27页
   ·人文通识课程的课程设计取向第27-28页
     ·课程设计取向的分类第27-28页
   ·人文通识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第28-32页
     ·哲学基础第29-30页
     ·社会学基础第30页
     ·心理学基础第30-32页
第四章 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的课程目标第32-38页
   ·课程目标的一般意义第32-34页
     ·课程目标的含义第32页
     ·课程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目的第32-33页
     ·课程目标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第33-34页
   ·课程目标的来源第34-37页
     ·学生的需要第34-35页
     ·社会生活的需要第35-36页
     ·学科的发展第36-37页
   ·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课程目标的确立第37-38页
第五章 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文课程内容第38-44页
   ·新型通识教育的人文课程知识观第38-39页
   ·通识教育人文课程的内容模块第39-42页
     ·世界文明与文化第39页
     ·哲学与道德第39-40页
     ·文学与艺术第40页
     ·历史研究第40-41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41-42页
   ·通识教育中的潜在人文课程第42-44页
第六章 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文课程组织第44-52页
   ·人文课程的横向组织第44-47页
     ·人文通识课程横向组织的范围研究第44-45页
     ·课程横向组织的均衡性原则第45-47页
   ·人文通识课程的纵向组织第47-50页
     ·人文通识课程的纵向组织要素第47-48页
     ·人文通识课程的组织形式及心理学原理第48页
     ·人文通识课程纵向组织的具体形式第48-50页
   ·人文通识课程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融合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下一篇:陕西高校人力资本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