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 第15-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贫困 | 第15页 |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 | 第15-16页 |
·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分类 | 第16页 |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产生的动因 | 第16-17页 |
·教育收费增长过快的影响 | 第16页 |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 第17页 |
·其他非人力因素造成的影响 | 第17页 |
·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高校贫困生资助类型 | 第18-21页 |
·奖学金 | 第18-19页 |
·助学贷款 | 第19页 |
·勤工助学 | 第19-20页 |
·特别困难补助 | 第20页 |
·学费减免 | 第20页 |
·绿色通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调查方法和资料说明 | 第21页 |
·高校贫困生生活现状描述性分析 | 第21-25页 |
·贫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 第21-23页 |
·贫困生生活状况分析 | 第23-24页 |
·贫困生资助体系工作效果评价 | 第24-25页 |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现状 | 第25-27页 |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所取得的成绩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贫困生的认定存在缺陷和不足 | 第29页 |
·资助方式仍然以无偿资助为主体 | 第29-30页 |
·助学贷款制度存在发放主体设计和操作机制设计的缺陷 | 第30-31页 |
·勤工助学资金和岗位十分有限 | 第31页 |
·贫困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和焦虑 | 第31-32页 |
·社会救助较弱 | 第32页 |
·贫困生的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完善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政策建议 | 第34-38页 |
·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 第34页 |
·资助方式应以有偿资助为主 | 第34-35页 |
·规范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际中的操作 | 第35-36页 |
·利用各种方式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进行自助 | 第36页 |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注重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 第36-37页 |
·构建和谐社会救助机制 | 第37页 |
·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