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11页 |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9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第2章 加筋板中板的弹性局部屈曲 | 第11-2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理论公式推导 | 第11-17页 |
| ·理论模型 | 第11-12页 |
| ·总势能泛函 | 第12-13页 |
| ·形函数的选取 | 第13-15页 |
|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 | 第15-17页 |
| ·考虑初挠度时的屈曲行为 | 第17-21页 |
| ·公式推导 | 第17-18页 |
| ·公式推导算例和分析 | 第18-21页 |
| ·本章总结 | 第21-27页 |
| 第3章 受压矩形板平均应力-应变曲线 | 第27-39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受压矩形长板的平均应力-应变曲线 | 第28-35页 |
| ·计算受压矩形板极限强度的经验公式 | 第28-29页 |
| ·Gordo-Guedes Soares法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 ·计及残余应力影响的长板平均应力-应变曲线 | 第31-34页 |
| ·初始变形对长板平均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受压矩形宽板的平均应力-应变曲线 | 第35-39页 |
| ·受压矩形宽板内应力的理想分布 | 第36-37页 |
| ·受压矩形宽板的平均应力-应变曲线 | 第37-39页 |
| 第4章 单元平均应力-应变关系的生成 | 第39-63页 |
| ·引言 | 第39-41页 |
| ·屈服破坏 | 第41页 |
| ·梁-柱型弯曲屈曲 | 第41-47页 |
| ·Perry-Robertson公式 | 第42-43页 |
| ·一般应力状态下的有效柔度 | 第43-45页 |
| ·载荷-端部缩短曲线的生成 | 第45-47页 |
| ·侧倾 | 第47-56页 |
| ·计算模型和基本微分方程式 | 第48-50页 |
| ·用迦辽金法计算临界应力 | 第50-52页 |
| ·板内压应力及板屈曲模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临界应力近似公式 | 第54-55页 |
| ·侧倾时筋的载荷-端部缩短曲线的生成 | 第55-56页 |
| ·单元平均应力-应变关系的生成 | 第56-57页 |
| ·算例与分析 | 第57-62页 |
|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用逐步破坏法计算船体梁总纵极限强度 | 第63-89页 |
| ·引言 | 第63-65页 |
| ·简化方法 | 第65-67页 |
| ·基本原理 | 第65页 |
| ·计算方法 | 第65-67页 |
| ·计算程序系统的设计 | 第67-71页 |
| ·船体总纵极限弯矩计算流程 | 第67-68页 |
| ·程序树及框图 | 第68-70页 |
| ·计算程序说明 | 第70-71页 |
| ·程序的验证 | 第71-83页 |
| ·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 第71-75页 |
| ·实船计算 | 第75-83页 |
| ·不同因素对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83-86页 |
| ·腐蚀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84-85页 |
| ·高强度钢的有效性 | 第85-86页 |
| ·敏感度分析 | 第86-88页 |
| ·本章总结 | 第88-8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及结论 | 第89-90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