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31页 |
一、研究源起 | 第12-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一) 超越实践,注重“沉思”的课程理解研究 | 第16-18页 |
(二) 导向实践,指导手册式的课程理解研究 | 第18-22页 |
三、研究立场 | 第22-2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一) 对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师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第24-25页 |
(二) 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 第25页 |
(三) 有助于课程理论的丰富完善和课程论学科的发展 | 第25-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8-31页 |
第一章 自我关怀视野中的课程理解 | 第31-54页 |
一、理解是当代课程领域的主旋律之一 | 第31-40页 |
(一) 今天的课程领域开始为理解所占有 | 第31-35页 |
(二) 理解是我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路基 | 第35-40页 |
二、课程理解的概念界定 | 第40-48页 |
(一) 认识课程 | 第40-43页 |
(二) 解析理解 | 第43-46页 |
(三) 把握课程理解 | 第46-48页 |
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种生命化理解 | 第48-54页 |
(一) 课程理解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 | 第48-52页 |
(二) 教师理解课程是寻求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大化的自我实现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存在 | 第54-75页 |
一、教师自我与课程理解 | 第54-58页 |
(一) 自我及其意义 | 第54-56页 |
(二) 教师自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 第56-58页 |
二、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存在状态 | 第58-62页 |
(一) 有意识的自我在场 | 第59页 |
(二) 无意识的自我在场 | 第59-60页 |
(三) 有意识的自我缺席 | 第60-61页 |
(四) 无意识的自我缺席 | 第61-62页 |
三、在课程理解中理解自我 | 第62-75页 |
(一) 基于反思的自我追寻 | 第62-68页 |
(二) 基于理解的自我认同 | 第68-75页 |
第三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机制 | 第75-90页 |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取向分析 | 第75-81页 |
(一) 自我生存为本的取向 | 第77-78页 |
(二) 教学为本的取向 | 第78-79页 |
(三) 自我实现为本的取向 | 第79-81页 |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机制 | 第81-90页 |
(一) 课程实践的困惑与冲突 | 第82-84页 |
(二) 获得新观念的机遇 | 第84-86页 |
(三) 改进课程理解并实现自我和谐 | 第86-87页 |
(四) 课程理解中的新问题与困惑 | 第87-88页 |
(五) 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 第88-90页 |
第四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理想仰望 | 第90-124页 |
一、建构教师与课程的融合关系 | 第91-107页 |
(一) 教师与课程离合关系的考察 | 第91-96页 |
(二) 理解视域中教师与课程分离关系的重新审视 | 第96-103页 |
(三) 生命化理解:作为教师与课程融合的纽带 | 第103-107页 |
二、积极自由下的自我实现 | 第107-124页 |
(一) 洞察真实的自我 | 第110-117页 |
(二) 获取积极的自由 | 第117-124页 |
第五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评判 | 第124-140页 |
一、传统符合性评判及其标准的僭妄 | 第126-129页 |
二、动态复合性教师课程理解评判 | 第129-136页 |
(一) 教师自我评判的优先性 | 第129-131页 |
(二) 教师课程理解评判的动态复合性 | 第131-136页 |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评判宗旨 | 第136-140页 |
第六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 | 第140-178页 |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实践困境 | 第140-148页 |
(一) 传统课程文化无视教师自我的惯性影响 | 第141-144页 |
(二) 当前课程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144-148页 |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动力激发与赋权增能 | 第148-162页 |
(一) 增加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外动力 | 第148-152页 |
(二) 对教师课程理解的赋权增能 | 第152-162页 |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策略 | 第162-178页 |
(一) 返回课程的设计初衷 | 第163-168页 |
(二) 视域融合 | 第168-172页 |
(三) 课程实践 | 第172-175页 |
(四) 反思与交流 | 第175-178页 |
结束语:让教师课程理解的理想引领现实 | 第178-184页 |
注释 | 第18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8页 |
后记 | 第208-2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0页 |